海納百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該廢了(林公正)

桃園市長張善政22日備詢時強硬表態,慈湖將維持現在做法,中正路也沒打算異動,並贊臺中市長盧秀燕稱賴政府「吃飽太閒」是大家心聲,強調桃市府立場堅定。(蔡依珍攝)

賴清德就任總統一年,施政滿意度不到四成,不滿意度則超過五成;賴清德的施政成績之所以如此不堪,很大的原因就是意識形態治國,引起廣大國人不滿,但賴政府的閣員似乎對此不察,內政部居然還委託研究,要將全國的中正路改名,真是莫名其妙至極!

內政部長劉世芳日前上午出席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會前受訪表示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目前列管的威權象徵中,內政部與地方政府、各部會共同推動的部分已完成處置264件,另有677件待處置,這677件待處置案件除了涉及「中正路」改名外,還包括蔣介石塑像、銅像的移除,目前進度較慢的單位包括國防部、教育部,以及臺北市、桃園市、臺中市等地方政府。

所謂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是於2017年12月5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12月27日總統公佈。隔年年5月31日,行政院成立任務編組的黑機關「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執行名爲清除威權象徵,實爲「去蔣(中正)化」的「轉型正義行動」,對蔣中正統治時期的相關作爲進行清算、鬥爭。

當時民進黨一黨獨大,總統是蔡英文,民進黨在立法院則有半數以上席次,在「完全執政」下,就民進黨而言,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更令人生氣的是,當時的「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還狂言妄稱促轉會是民進黨的「東廠」,民意幾乎炸鍋,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還出面道歉才平息風波。

2022年5月31日促轉會解散,但行政院還另行成立「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與「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並增訂六大部會承接應辦理的轉型正義事項,亦即繼續執行所謂的轉型正義事項,內政部即是其中之一。

國人所見,自促轉條例公佈施行以來,民進黨政府對條例中規劃所謂還原歷史真相、開放政治檔案、平復司法不公、促進社會和解,非但執行成效有限,反倒是加劇社會分裂、司法更爲不公,這些都是民衆普遍不滿的問題,也是造成賴清德聲望下挫的主要原因。但,民進黨政府似乎絲毫不以爲意,依然蒙着頭繼續進行去蔣化的行動,全國中正路的改名是其一,蔣介石塑像、銅像的也還要持續移除。

平心而論,各縣市的中正路,各地的蔣介石銅像、塑像,因年代已久,絕大多數臺灣人民已不覺有何「威權」之意,而民進黨這些年大力洗腦,甚至不少年輕學子根本不知蔣介石是何人也。特別是,當前國政如麻,政府除了必須繃緊神經面對川普的關稅與貨幣戰的衝擊,還有林林種種的內政問題要處理,這些都已讓國人感覺政府應接不暇、力有未逮,各部會豈還有工夫去處理去蔣化?

不過,爲徹底杜絕民進黨繼續「不務正業」,國民黨應該把握在野居立院多數的機會,一舉廢除《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如此失去依據,民進黨纔沒有爲所欲爲的藉口。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