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2025 一個新時代的黎明(林思洋)

貴州的大數據產業崛起,與傳統村落保護並行不悖,展現了發展路徑的多樣性可能。圖爲貴州省貴安超算中心數據機房。(新華社)

中美關稅戰撼動全球,唯有中國選擇正面對決「奉陪到底」,這樣的態度,或源於北京對其制度的自信。當西方學者還在爭論「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威脅論」的二元對立時,中國不再僅僅滿足於作爲全球化的參與者,而是正在成爲新文明典範的設計者。這種轉型不是簡單的經濟規模超越或技術局部領先,而是一種文明邏輯的重構。

回望歷史,人類文明曾經歷過數次典範轉移。青銅器的使用催生了早期國家形態,鐵器的普及重構了社會生產關係,蒸汽機的轟鳴開啓了工業文明的大門。今天,在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連續文明的國度,正在爲這場轉型提供獨特的思維工具和實踐路徑。與西方主導的既往轉型不同,中國推動的變革具有鮮明的整體性特徵,它不侷限於技術層面,而是技術、制度、文化三位一體的協同演進。

中國方案的核心,在於其對發展概念的重新定義。西方現代化道路將發展簡化爲經濟增長的數字遊戲,製造了繁榮與危機交替的週期性震盪。中國提出的「高質量發展」,則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複雜系統:經濟升級與社會治理協同,技術創新與生態保護並重,物質豐富與精神充實統一。

譬如浙江的「千萬工程」從改善農村環境入手,帶動了產業升級和基層治理創新;貴州的大數據產業崛起,與傳統村落保護並行不悖,展現了發展路徑的多樣性可能。這樣的發展模式,挑戰西方中心主義過去的發展敘事。

在技術哲學層面,中國模式打破了「創新-應用」的線性思維。西方技術革命往往遵循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單向路徑,而中國的「場景驅動型創新」,創造了技術與社會的雙向賦能關係。移動支付不是在真空中誕生,而是在龐大的市場需求與包容的政策環境中迭代成形;高鐵網路不僅是工程技術突破,更是城鄉關係重構的空間載體。

這種技術創新與社會轉型的同步共振,產生了一種「社會技術複合體」,其影響力遠超單一技術突破。當德國還在爲是否建設一條高鐵線路爭論十年時,中國已經構建起覆蓋全國的智能交通網絡。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轉型的文明對話性質。不同於歷史上大國崛起伴隨的文明替代邏輯,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文明互鑑的可能性。在非洲,中國投資不僅建設基礎設施,更通過技術轉移和人才培養,幫助當地形成內生髮展能力;在拉丁美洲,中國企業的本地化經營策略,尊重文化多樣性,創造了新型的「南南合作」模式。這也同樣改寫「中心-邊緣」的世界體系,構建多節點、網路化的全球發展新生態。

中國推動的轉型還體現在對人類時間觀念的重新校準。西方現代性創造了「加速主義」文化,將速度等同於進步,製造了普遍的時代焦慮。而中國傳統智慧中的「持久戰」思維,與「功成不必在我」,爲永續發展提供了時間維度的新解。譬如河北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規劃,敦煌莫高窟的數位化保護工程,都體現了超越選舉週期和財報季度的長遠視野。

當西方陷入「歷史終結論」與「文明衝突論」的焦慮時,中國正在通過實踐,展示另一種可能:不同發展水準、文化傳統的國家,可以並行探索現代化路徑,形成互補共生的文明生態。譬如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共商共建共用」原則,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開放性設計,都是這種新思維的制度體現。

全球大規模轉型的本質是人類文明操作系統的升級。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作用不是提供現成答案,而是通過自身實踐,拓寬人類發展的可能性空間。中國的多元探索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實驗場」,爲人類應對21世紀挑戰積累了經驗。這種轉型不是文明的更替,而是文明選項的豐富。

站在2025年,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個新時代的黎明。當未來的歷史學家書寫21世紀時,他們可能會將這段時期描述爲人類文明的一次「靜默轉身」,沒有炮火的轟鳴,沒有帝國的崩塌,但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在技術演進的道路上,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中,一種新的邏輯正在悄然確立。

中國在這場轉型中的角色,不是霸權挑戰者,而是典範創新者;不是規則破壞者,而是文明對話者。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種轉型本身或許就是最大的確定性。 (作者爲國際關係研究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