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解禁,中美AI閉環競賽開啓
黃仁勳又來了。
今年第三次來中國,北京35度的大熱天,他居然還穿着那件標誌性的“黃夾克”,站在小米汽車前,和雷軍合影。
隨後第二天,7月15號,英偉達在官網發了一條信息:
我們已經向美國政府申請,重新把H20芯片賣給中國,並且保證將盡快發佈許可證,很快就能發貨了。
你可能不太清楚H20是什麼,但可以告訴說,這不是一顆普通芯片。它曾被“封殺”,如今又突然“解封”,爲什麼突然回來了?它的迴歸,到底意味着什麼?
H20芯片性能並不弱,在被美國政府封殺之前,它是中國各中小AI公司訓練千億大模型的核心動力,你可以把它理解爲AI時代的“發動機”。
當時美國突然宣佈:這東西不能賣給中國了。”這其實是在傳遞一個信號:我們要在AI領域開始“卡脖子”了。
現在,美國又鬆了一口氣,說可以賣了。但不是簡單的恢復供貨,更像是一個風向標,標誌着中美科技博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什麼階段?一句話總結:美國把中國逼急眼了。
黃仁勳平時總笑眯眯,但他這一年過得並不輕鬆。數據顯示,2024年H20芯片爲英偉達帶來了120億到150億美元的收入,佔其中國區營收的85%左右。
根據國際市場調研機構Omdia的數據,2024年字節跳動和騰訊分別採購了23萬枚Hopper系列芯片(包括H100、H200及特供中國的H20)。
禁售之後,英偉達第一季度就損失了約 25 億美元銷售額;業績會上,他們計算過庫存、準備金,以及採購承諾方面的成本,算下來,兩個季度加在一起,預估會虧損135億美金。
所以,他三度來中國,見了不少人,包括與特朗普的私下會面,目的都很明確:希望美國政府給個臺階下,讓H20重回中國市場。
再看看另一邊,中國也沒閒着。華爲昇騰、寒武紀等國產芯片廠商趁機加速追趕,過去一年裡,國產芯片的生態支持和性能提升都取得了不小進展。
有業內人士表示:以前我們是‘非英偉達不可’,現在是有沒有英偉達都行。這就像一場賽跑,原本領先的人突然停下來繫鞋帶,後面的人趁機追上來了。
美國以爲,不讓中國買最先進的芯片就能拖住中國AI的發展,實際上,情況比想象中複雜得多。
中國的AI市場並沒有因爲H20的禁售而停滯,反而倒逼國產替代提速;英偉達損失慘重,不僅影響營收,還可能在未來失去全球最大AI市場的主導權。
所以,美國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不是全放,也不是全封,這種從全面封鎖到有限放水的策略,更像是一種新的平衡嘗試。
很多人以爲H20回來,一切就會回到從前。事實是,這一圈下來,中美雙方都在調整自己的節奏,因爲這顆芯片表面上是硬件產品,實際上卻牽動了整個產業鏈、政策制定和國際關係等多個層面。
那H20芯片解禁,能否意味着中美關係緩和?科技戰降溫了?智遠認爲,這是一次戰術性妥協。
什麼意思呢?
美國不想徹底放棄中國市場,也不想讓英偉達這些企業傷得太重;中國也不急於全面脫鉤,邊走邊看,在保持開放的同時,加快自主研發。
這就像兩個人打架,中間暫停一下,喝口水,擦擦汗,看看對方接下來要出什麼招。
因爲美國在封禁H20後意識到,如果把中國企業逼得太狠,會逼出一個獨立於美國之外的AI生態。一旦中國真的建立起自己的AI技術體系,不僅英偉達會丟掉市場,整個美國的技術話語權都可能被動搖。
再加上,中國AI大模型這幾年開源動作頻繁,已經吸引全球不少開發者和企業的注意,這讓美國的部分AI公司感到無奈,他們自己沒跑出來,而中國某些方面已經遙遙領先。
所以,他們不得不調整策略,穩住更大的局面。
中國被美國這一“將軍”,反而讓中國企業更加清醒地意識到:靠別人終究不如靠自己。
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佈局自己的芯片板塊:小米有玄戒O1,百度有崑崙系列(包括第三代P800),阿里有平頭哥、含光800、玄鐵910等。這些佈局表明,大廠們開始嘗試在底層技術上“自立門戶”。
以前一聽說H20要來了,各大廠商都想法傳達出去:我們首批採購、我們獨家合作等信息。
但這次,H20並沒有引發像之前那樣的搶購潮,因爲很多企業已經在用國產芯片做訓練和推理任務了,他們有了更多選擇。
所以,這是中美在科技戰中的一次階段性緩衝。
美國希望通過“芯片”維持存在感,防止中國徹底轉向國產生態;而中國也清楚,這段時間是寶貴的“窗口期”,必須加快自主研發,爲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大沖突做好準備。
這更像雙方都喘口氣,重新站位,準備下一回合。問題是,中國能不能在這一輪“短暫喘息”中,把短期紅利變成長期優勢?
智遠認爲,短期紅利會讓供應鏈和項目加速。
過去幾個月,因爲禁令,很多公司只能找替代方案,或者拼命囤貨,結果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比如,多方信息披露,2025 年一季度,騰訊向字節跳動購買了價值約 20 億元的 GPU 算力資源,主要包含英偉達 H20 卡和服務器。
現在不一樣了。
依賴英偉達的企業迎來了好消息,供應鏈正在恢復。老黃爲了出貨,採購成本肯定也會降下來;很多AI項目,尤其是需要高性能計算的大模型訓練和推理任務,之前都拖着沒法推進,現在可以加速落地了。
今天看到一條關於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的新聞:一臺裝了八顆H20芯片的服務器,價格從年初的100萬元漲到了140萬元。
像DeepSeek-R1這種低功耗的AI應用,也因爲算力不足壓力山大。現在這些問題都能解決了。寫到這裡,我在想:樑文峰會不會因爲H20的放開,加快DeepSeek R2的研發節奏?
再看看長期挑戰,智遠覺得:國產替代勢在必行。
這次禁令給中國企業上了一課——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
華爲昇騰910B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性能接近H20,在能耗上甚至更有優勢。最關鍵的是,它是自主研發的,能減少對國外供應鏈的依賴。
中國政府也在幫忙。國家發改委已經建議,企業在新建或擴建數據中心時,要嚴格監管AI芯片採購,優先使用國產芯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也在加大力度,支持國產芯片研發。
除了硬件,軟件方面也在發力,華爲的MindSpore、百度的PaddlePaddle這些國產框架,正在逐步完善,給開發者更多選擇。
不過,企業心態可能會出現短期分化。
市面上仍有不少企業偏愛英偉達的產品,因爲它們口碑好、兼容性強,尤其在金融、醫療這些領域更是主流。H20迴歸後,一些企業可能繼續用它,這會擠壓部分國產芯片的空間。
所以,在這一輪“短暫喘息”中,大家都會在短期紅利和長期戰略之間尋找平衡,至於怎麼把握這個平衡,每個企業心裡,自然有一把秤。
這個秤也給老黃一個警鐘,它面對的,已經不是三年前那個“非英偉達不可”的中國市場了。那怎麼辦?
智遠觀察認爲,英偉達接下來可能會從三個方向發力:
我們不得不承認,H20閹割版在AI訓練和推理上的表現依然很強。雖然性能受限,但它依然是一個“夠用又不越界”的中間選擇。
因此,英偉達肯定會繼續強調自己在高性能計算、易用性和生態兼容性上的優勢,尤其是對需要穩定輸出、快速落地的企業客戶。
比如:字節、騰訊、阿里這些大廠,在做模型訓練時,仍傾向於使用成熟的工具鏈,而不是臨時切換到新生態。
然後,它可能會綁定頭部企業,深化合作。
光靠賣芯片已經不夠了,黃仁勳去小米背後其實透露了一個信號:英偉達正在嘗試與中國頭部AI公司建立更深的合作關係。
未來會不會與百度、阿里雲、科大訊飛等公司在算法層、模型層進行聯合優化?就像當年微軟綁英特爾一樣,不只是硬件買賣,而是要一起打造一套完整的“技術話語權體系”。這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另外,英偉達手裡有全球超過400萬開發者依賴的CUDA平臺,中國AI框架90%以上基於CUDA開發,形成了難以複製的軟件壁壘。
最近有消息說,英偉達正與國內幾家大型AI平臺討論共建基於CUDA的本地化AI訓練方案;如果成功,不僅能保住一部分高端市場,還能在中國AI生態中繼續保持存在感。
我覺得,這次H20解禁之後,英偉達官方口徑也會發生微妙變化。
它肯定不會強調“我們是全球第一了”,而會說“我們願意配合監管,爲中國客戶提供合規的產品和服務”。
這可能意味着,從“我給你什麼你就用什麼”變成“你需要什麼我就提供什麼”,這種姿態爲了讓中國政府看到:我們可以共存,不會成爲安全風險。
那麼問題來了:英偉達還能不能守住它的全球地位嗎?
畢竟全球AI生態還是圍繞CUDA構建,很多核心技術和應用都離不開英偉達的底層架構,但長期來看,真正的挑戰纔剛剛開始。
一旦中國建立起自己的芯片+軟件生態,再加上國家的支持,很可能就會走出一條“去英偉達化”的路,而這,不僅是英偉達的問題,是整個美國半導體產業面臨的危機。
所以中美科技博弈的下一階段,會不會出現兩個平行的AI世界?
以前,智遠會覺得是一個設想,不太現實,現在看來,也許我們真的需要換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場競爭。
美國對高端芯片出口的限制,看似一種“冷戰式”的技術封鎖,實際上反而給中國留出了時間窗口,去構建自己的訓練體系和生態閉環。
這種“可控脫鉤”,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中國技術自主發展的催化劑。
你可以想象成:過去中美兩條並行的河流,流向一致,但如今突然被一座大壩隔開,雖然還有一些支流交匯,但主幹道已經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
過去幾十年,全球AI的發展基本圍繞幾個核心要素展開:
英偉達GPU(硬件)、CUDA平臺(軟件)、 OpenAI、Meta等主導的大模型(算法)
但現在,中國也正在構建屬於自己的AI底層架構:
底層框架有華爲MindSpore、百度PaddlePaddle、大模型有Qwen、DeepSeek、Baichuan;開源生態也有ModelScope、魔搭等平臺支撐。
這些趨勢表明:中美之間不再是完全統一的一套技術世界,而是開始呈現出“雙軌運行”的跡象。最關鍵的是,中國這邊正在加速補足短板。
所以,智遠有個判斷:未來誰能率先跑通自己的“技術閉環”,誰就有可能定義下一個AI時代。
什麼是閉環?簡單講:芯片— 框架— 工具鏈 — 大模型 — 應用場景;這個鏈條能不能自洽、可持續、可迭代?
目前來看:
英偉達 + CUDA + OpenAI + AWS,是一套成熟的閉環;中國這邊,華爲昇騰 + MindSpore + Qwen + 盤古 + 通義萬相,也形成自己的閉環。
一旦這套體系真正跑通,中國AI發展將不再依賴美國的技術底座,這是真正的“去英偉達化”和“去西方主導化”的開始。
世界正在變,技術沒有回頭路。靠得住的,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責任編輯丨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