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臺灣要用「更大的安全」確保安全嗎?(王昆義)
賴清德總統在第四講中一再宣稱臺灣雖然建構武力,但不會主動發起戰爭,卻多次以刺激性語言表述兩岸關係,尤其是313祭出的「賴17條」把中共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中時資料照,黃威彬攝)
賴清德總統喜歡說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民主的紛爭。同樣的道理,是否也要用「更大的安全」來尋求安全?若是,那麼臺灣就會陷入國際政治學裡所說的「安全困境」,根本達不到所謂絕對的安全。這種思維在賴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的第四講中有關國防論述,已經展露無遺。
賴清德在「十講」的國防論述中,左批中國大陸武力威脅臺灣,所以臺灣必須建構可依恃的實力,才能確保不被中國所併吞。右批藍白立委在立法院凍刪國防預算,讓臺灣陷於危險的境地。所以賴清德認爲,面對中國不斷的文攻武嚇,政府全力推動國防改革,打造戰略持久與固守韌性,建立足以嚇阻並完全挫敗敵人的能力。
問題是臺灣能夠向美國買多少可以維護安全的武器?以過去美國收錢,卻交不出武器給臺灣的不愉快經驗,目前即使編列國防預算到GDP的3%,其結果也只是對美交保護費,臺灣若想跟武力發展一日千里的解放軍對戰,又有幾成的把握可以不被併吞。以前些日子民間版兵棋推演的結果來看,臺灣實在沒多少能力可以完全跟解放軍對抗,所以賴清德總統最終也只能依靠美軍的保護,纔可能維護臺海安全。
事實上,中國軍費的大幅成長是從1990年代開始,當時每年以兩位數的成長率超趕,目的就是爲了追求軍事現代化,這是在軍事轉型過程中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不必然是要真正對付臺灣。
中共對臺政策從武力解放臺灣,轉向和平統一,這對臺灣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善意。尤其是90年代「江八點」更宣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所以中共即使對臺軍演,不過是把武力當成政治工具使用,只要臺灣不踏上法理臺獨紅線,中共對臺定然不會使用武力。
至於賴清德總統在第四講中,一再宣稱臺灣雖然建構武力,但不會主動發起戰爭,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很想追求和平的意思,但是賴總統從去年520就職以來,多次以刺激性語言表述兩岸關係,尤其是313祭出的「賴17條」,除了緊縮兩岸交流之外,更嚴重的是把中共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如果是針對美國,臺灣恐怕要像北韓、伊朗一樣被列入「流氓國家」的行列,隨時可能被美國經濟制裁,甚至挨美軍的轟炸。
反觀,中國對於賴清德挑釁的語言,雖然以軍演壓制賴清德的臺獨氣焰,卻並未封鎖臺灣經濟,也未真正動用武力修理一些「臺獨工作者」。其實,真正反中、抗中的是民進黨政府,中國軍力雖然已經能夠跨出第一島鏈,也不必然是真的如賴清德所說,是爲了想稱霸西太平洋,或是併吞臺灣。
過去中國就一直宣示永不稱霸,也不會干涉他國內政,所以中國發展軍力,目的是爲了維護國家安全,跟稱霸西太平洋沒有必然的關係。可是民進黨爲了追求臺獨目標,不斷的對中國發展軍力疑神疑鬼,總認定中國要併吞臺灣。爲此,賴政府爲了維持綠色政權的安全性,只好不斷購買武器來給自己壯膽。
然而,賴政府想壯大臺灣的武力,最終只會跟大陸進行軍備競賽,造成臺灣的安全困境,至於買來的武器是否真的能夠維護臺灣安全,恐怕賴清德心裡也沒個底。
這個結果套一句賴清德喜歡講的,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民主紛爭,那麼對於中共的安全威脅,是否也要用「更大的安全」來解決安全問題呢?也許就是這種思維邏輯,讓賴政府不得不更加安全化臺灣。
所謂「安全化(Securitization)是指國家行爲者將常規政治議題轉化爲「安全」議題的過程;這令行爲者能夠以「維護安全」的名義採取非常手段。經過安全化的議題不一定對國家存續有着重要影響;而「安全化」所代表的反而是有人成功將一個議題轉化成國家存續問題的過程。
「賴17條」其實就是賴清德以臺灣安全的理由,製造安全化的結果,不僅限縮兩岸交流,也限制人民行動與言論的自由。還好臺灣的民主早已融入人民的生活中,賴政府難以完全限縮人民的自由,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下,讓人民寧願相信世間有鬼,也不願相信賴清德那張嘴。
這或許正如臺大政治學助理教授南樂所說,目前「賴清德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麥克風。他無法讓政策獲得通過,他能進行的政策改變非常有限。作爲總統,他能起真正作用的唯一方式就是發表講話」。
如果賴清德連拿麥克風講話都沒人信,這纔是臺灣的大不幸。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