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川普怒斥綠電世紀大騙局:美國氣候真相全面揭露(蔡鎤銘)
美國總統川普誓言全面封殺風力、太陽能發電,怒嗆再生能源是世紀大騙局。(美聯社)
當全球主要國際組織與科學界普遍將氣候變遷視爲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時,美國前總統川普卻再次以強烈言辭斥責所謂的「全球暖化共識」。他在2025年8月20日於自創平臺 Truth Social 上直言,依賴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州份正面臨電價飆升,這是一場「世紀大騙局」,並強調美國不能再延續「愚蠢的日子」。
川普這種言論並非首次出現,而是呼應了美國能源部近期發佈的《溫室氣體排放對美國氣候影響之批判性回顧》報告。該報告由「氣候工作小組」撰寫,質疑主流氣候科學的可靠性,並挑戰將二氧化碳視爲主要污染源的政策基礎。在這樣的氛圍下,氣候科學不再只是自然科學的爭論,而是政治意識形態與經濟利益交織的戰場。
該報告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能促進植物光合作用,帶來農業產能增加與地球綠化的現象。這種「正面效應」與主流論述強調碳排放導致災難性後果的說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該報告同時質疑「海洋酸化」的概念。報告認爲海水原本呈弱鹼性,吸收二氧化碳後只是趨向中性,稱其爲「酸化」恐誤導大衆。這樣的說法意在淡化碳排放對海洋生態的威脅,與環保團體強調珊瑚白化與生態鏈崩解的觀點背道而馳。
在模型可靠性方面,作者指出,現有模式經常高估氣溫上升幅度,甚至在回溯歷史時就存在偏差,因此難以完全作爲政策制定的基礎。對於極端氣候事件,該報告則聲稱缺乏充分證據顯示其頻率或強度有顯著成長。
最後,該報告特別強調減排政策的高昂代價。它指出,激進措施恐導致經濟停滯,即便美國單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其對全球氣候的實際影響也有限。這樣的論點與川普「美國優先」的邏輯不謀而合。
川普一向以「氣候懷疑論者」著稱。他在 Truth Social 的貼文直接批判風力與太陽能政策,認爲這些所謂的「綠能轉型」僅讓美國民衆付出更高的電費。他形容這是「世紀大騙局」,並誓言不再批准「破壞農地」的再生能源項目。
事實上,川普對風電的反對立場由來已久。在2016年與2020年選舉期間,他便多次抨擊風力發電機「醜陋、吵雜、會殺死無數鳥類」,甚至認爲它們造成健康風險。他還在蘇格蘭的私人高爾夫球場附近,長期抗爭當地政府推動的海上風電計劃,聲稱風場將破壞景觀並損害觀光。然而,他的「友善建議」最終未被採納。當地時間2025年7月31日,蘇格蘭地方政府仍批准了被稱爲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場」的計劃,顯示國際社會在能源轉型上的決心與方向,與川普的強烈反對形成鮮明對比。
在卸任後,他同樣不放過海上風電的議題。2021 至 2024 年間,他頻頻在演說與集會上批判拜登政府支持的東岸大型風場建設,直言風機會「摧毀漁業生計,導致沿海地產貶值,並讓消費者承擔更高電價」。在2024 年大選造勢期間,他更明確承諾若重返白宮,將全面叫停新覈准的海上風電專案。這些承諾獲得部分漁業社羣與能源傳統州份的強烈支持。
如今在2025年,他的態度更加強硬,直接將風力與太陽能描述爲「愚蠢」政策的象徵,完全呼應了能源部報告中對再生能源高成本與有限成效的批判。可以說,川普對海上風電的長期反對,使其「氣候騙局」言論不僅僅是口號,而是與具體政策取向緊密結合。
面對這樣的挑戰,主流科學界迅速做出迴應。許多研究者批評該報告存在「選擇性引用」與「斷章取義」問題,缺乏完整的數據支持。也有專業聲音指出,報告撰寫過程缺乏同行評審,透明度不足,難以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等權威報告相比。
部分輿論批評,這份報告並非單純的科學文件,而是爲撤銷「二氧化碳危害認定」政策鋪路。這種做法讓外界質疑,科學研究是否被淪爲政治辯護的工具。
然而,即便如此,該報告與川普言論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忽視。對部分民衆而言,主流批評僅是「精英話術」,反而加深了他們對「氣候共識」的懷疑。
除了科學爭議,這場辯論更深層的核心在於經濟利益。美國若持續推動大規模減排與能源轉型,將對化石燃料產業造成沉重打擊,並可能使部分地區的就業與稅收受到影響。這些代價正是川普及其支持者最常強調的焦點。
特別是海上風電,其建設需要龐大投資與政府補貼,成本遠高於傳統能源。支持者認爲長期能促進清潔能源轉型,但反對者則認爲這將拖累納稅人,並衝擊既有產業。川普正是利用這種經濟矛盾,將反風電立場轉化爲民粹動員的重要工具。
在國際層面,主流科學報告強調美國需承擔國際責任,積極合作以控制全球暖化。然而,該報告同時指出,美國單邊努力難以產生實質效果,美國不應成爲唯一的「冤大頭」。這樣的立場對國際合作構成挑戰,也使巴黎協定的實際效力受到質疑。
值得警惕的是,這場關於「氣候真相」的辯論正在加深美國社會的分裂。對一部分人而言,川普的話語提供了懷疑政策正當性的理由,足以動搖對科學權威的信任。另一部分人則強烈擔憂若忽視氣候威脅,將帶來更嚴重的災難與損失。
這種信任危機不僅影響美國國內政策,也波及全球合作。當世界最大經濟體對氣候議題態度搖擺,其他國家在合作與投資上的信心也會受到牽動。
川普對氣候變遷的態度再次引發爭議,他將全球暖化視爲「世紀大騙局」的說法,既是政治宣言,也是對主流科學的挑戰。與此同時,美國能源部的報告以數據與不確定性爲依據,試圖弱化碳排放的危害論述,進一步爲這種態度提供了科學上的掩護。
然而,科學若失去透明性與嚴謹性,便容易淪爲政治工具。對美國乃至全球而言,如何在科學爭議與政治操作之間,維持理性與合作,是未來氣候治理能否持續的關鍵。
當川普將暖化描述爲「騙局」,並持續反對海上風電與其他再生能源時,他不僅是在挑戰科學,更是在塑造一種新的政治動員語言。這種語言能否在選舉與政策層面取得勝利,仍有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氣候科學與政策的拉鋸戰,將繼續成爲全球最重要的政治與經濟議題之一。
(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