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全線反攻!30年主力合約漲0.50%,52億抄底資金暗戰流動性
國債期貨午盤集體上漲,30年期主力合約漲0.50%,10年期主力合約漲0.18%,5年期主力合約漲0.11%,2年期主力合約漲0.03%。
相關ETF方面,30年國債ETF博時(511130)盤中持續震盪,上漲40個bp,成交額近20億元,換手率超13%,該ETF近五日淨流入超52億元,備受市場關注。
因商品期貨價格大漲及股市走牛等,7月21-24日債市快速調整。7月1日中央財經委會議將“反內卷”提升至戰略高度,工信部將出臺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建材等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反內卷”已經成爲當前經濟政策的重心,可能是供給側改革2.0。近日反內卷情緒推動部分商品期貨價格大幅上漲,疊加股市走牛,壓制債市情緒,7月21-24日債市快速調整,10Y國債收益率從7月18日的1.67%快速升至7月25日的1.74%;信用債收益率亦快速上升。
華源證券表示,一季度10Y國債收益率最高曾到1.9%,5月份降息10BP,下半年10Y國債收益率高點預計1.8%左右。我們預計商業銀行計息負債成本率年底將降至1.7%以下,10Y國債收益率到1.8%,對多數銀行自營將有配置價值,銀行自營或加大債券配置力度。當10Y國債收益率上升20BP以上,反映了國債一定程度上存在供過於求的狀況,央行重啓國債買入的條件或將具備,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通過買入國債的方式爲銀行體系提供基礎貨幣的同時維穩政府債券發行成本。我們預判下半年10Y國債1.6%-1.8%區間震盪。
未來一年債市大幅走熊的可能性較低。Q2名義GDP增速僅3.9%,環比回落0.7個百分點,名義GDP增速明顯低於實際GDP增速反映物價增長低迷。我們認爲,本輪反內捲去產能效果有待觀察,此外,沒有大規模棚改,需求可能有壓力,黑色系商品期貨價格大漲或缺乏持續性。此外,消費增長面臨內需偏弱的約束,出口亦面臨關稅等挑戰,經濟強勁復甦的可能性不高。我們認爲,未來一年,債市大幅走熊的可能性較低。不過,反內卷可能促使PPI降幅收窄,債市亦難以大幅走牛。
當前,我們階段性看多債市,10Y國債可能重回1.65%左右。2025年債市沒有趨勢性行情,見好就收,或需如履薄冰。7月20日我們發表研報《當前債市的幾個潛在風險》,提示債市可能出現10-20BP級別調整,此後債市調整。由於債市快速調整,債基快速降久期,我們認爲債市風險或已緩釋。7月25日晚焦煤期貨價格大跌,黑色系期貨價格大漲或階段性結束,債市情緒有望回暖。當前,我們階段性明確看多債市,10Y國債收益率可能重回1.65%左右。
方正證券表示,本週債市利率大幅回調,呈現熊陡特徵,資金面先緊後鬆。周初受超萬億 OMO 與存單到期衝擊,央行持續淨回籠,DR001一度升至1.65%,與 DR007 倒掛;週五央行淨投放超8千億維穩,資金面緩解。債市受基建開工(1.2 萬億水電站)與股債蹺蹺板衝擊,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6.85bp至1.7325%,30年期上行7.45bp,短端調整幅度較小,曲線呈現熊陡。
本週超1萬億存單到期,淨融資- 5598億元,1Y 國股存單利率升至1.68%;超儲率降至0.9%,大行跨月惜售資金,銀行體系淨融出餘額進一步下滑。央行前緊後鬆,前4個交易日,央行保持淨回籠,而週五超量續作 MLF 並加量逆回購,淨投放超8千億,或傳遞1.65%爲資金利率觀測上沿的信號。受政府債發行和財政支出滯後的影響,本月超儲消耗較快,需進一步加大流動性投放(如重啓買債),預計下半年仍需降準/降息,以緩解流動性壓力。
預計延續穩中求進總基調,政策部署突出貨幣優先於財政、結構優化重於總量擴張、長期儲備重於短期刺激,強化反內卷治理與長期政策規劃,暫難出臺強刺激。歷史規律顯示,政策定調平緩後,債市或重啓下行通道。
近期股商雙牛帶動風險偏好提升,債市恐慌情緒集中宣泄後,疊加跨月後流動性寬鬆,8月債市有望迎來“牛陡-牛平”行情,建議由短及長把握機會,策略上,可積極左側佈局長端利率債(1.75%爲上沿阻力位),短端關注高等級信用債與存單,把握騎乘收益,等待政治局會議後政策預期差落地。
30年國債ETF博時(511130)於2024年3月成立,是市場上僅有的兩隻場內超長久期債券ETF基金之一,跟蹤指數爲“上證30年期國債指數”,指數代碼爲“950175.CSI”。根據指數編制方案,上證30年期國債指數從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債券中,選取符合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30年期國債期貨近月合約可交割條件的國債作爲指數樣本,以反映滬市相應期限國債的整體表現,一般季度進行調整。久期約21年,對利率變動高度敏感,值得投資者關注。
風險提示:基金不同於銀行儲蓄和債券等固定收益預期的金融工具,不同類型的基金風險收益情況不同,投資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擔基金投資所帶來的損失。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投資者應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情況,結合自身投資目的、期限、投資經驗及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不應採信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銷售行爲及違規宣傳推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