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羽小將遺憾離世引關注,醫生最新提醒→
近日,在印尼舉行的2024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混合團體小組賽中,中國羽毛球隊17歲小將張志傑突然暈厥,送醫後不治身亡。張志傑的離世令人悲痛、惋惜【】。7月2日,記者就柳州市民關注的運動安全問題等相關話題,採訪了醫院專家。
運動要遵循科學原則
“人處於運動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猝死。”據柳州市胸痛中心質控中心主任、柳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三病區副主任陶林介紹,運動導致猝死的原因主要有幾個。
首先是潛在的心血管疾病。一些市民可能本身就存在未被診斷出的心血管問題,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劇烈運動可能會加重這些疾病的負擔,導致心血管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從而引發猝死。
劇烈運動時,身體對氧氣和能量的需求急劇增加,心臟需要更努力地工作來滿足這些需求。如果正在進行運動的市民心臟本身存在功能缺陷或無法適應這種高強度的負荷,就可能導致心臟驟停。
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電解質(如鉀、鈉等)失衡。電解質對於維持心臟的正常節律和功能至關重要,紊亂則可能引發心律失常,增加猝死風險。
此外,長時間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可能導致體溫過高或過低,影響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心血管系統的正常運作。
長期過度訓練、睡眠不足、心理壓力大等因素,也會使身體處於疲勞狀態,削弱身體的抵抗力和恢復能力,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
陶林強調,雖然運動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與猝死相關,但適量的、科學的運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有益健康的。預防運動猝死,關鍵在於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同時遵循科學的運動原則和方法。
及時搶救非常重要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於心臟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通常由於心臟的電活動異常,引起心律失常(如室顫),導致心臟無法有效地泵血,使身體各器官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在短時間內導致生命終止。”陶林介紹,心源性猝死的發生往往非常突然,可能沒有明顯的預兆,或者在症狀出現後的一小時內就發生死亡。常見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臟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
及時搶救對於心源性猝死患者至關重要。因爲心臟驟停後,大腦等重要器官會在短時間內因爲缺血缺氧而受到不可逆的損傷,每延遲一分鐘進行搶救,患者的生存機率就會顯著下降。
目前,心肺復甦(CPR)和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是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關鍵措施。在心臟驟停後的4到6分鐘內進行有效的心肺復甦和除顫,能夠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復機會。
目前,柳州市醫療急救指揮中心已在全市各類公共場所配置安裝了62臺AED急救設備。
所以,普及心肺復甦和AED的使用知識,提高公衆的急救意識和能力,對於降低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預防心源性猝死應這樣施救
進行心源性猝死急救,首先要評估現場安全,然後判斷患者的意識和呼吸,同時觀察患者的胸部有無起伏,判斷時間不超過10秒。
如果患者無反應、無呼吸或呼吸不正常,立即撥打120求助,並獲取附近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進行施救。
進行心肺復甦(CPR)施救時,讓患者仰臥在堅硬的平面上,解開衣領和腰帶。施救者跪在患者一側,兩手掌根重疊,十指相扣,掌心翹起,手指離開胸壁,上半身前傾,雙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壓患者胸骨下半部,按壓頻率爲每分鐘100—120次,按壓深度爲5—6釐米。
進行30次胸外按壓後進行2次人工呼吸,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清除口鼻異物,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子,用嘴完全覆蓋患者的嘴巴,緩慢吹氣,每次吹氣持續1秒以上,觀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
如果有AED設備,儘快按照設備的語音提示進行操作,將電極片粘貼在患者胸部的正確位置,分析心律,如有需要,應立即進行電擊除顫。
在等待急救人員到來的過程中,施救者應持續進行心肺復甦,直到專業救援人員接手或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
愛好運動者,要防心源性猝死
“喜歡運動的市民,建議定期做體檢,包括心臟方面的檢查,如心電圖、心臟超聲等,以便及早發現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如果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的遺傳傾向,更應提高警惕。”陶林建議,運動前要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減少肌肉和心血管系統的負擔。運動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避免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參加競技性運動時,要嚴格遵循相關規則和教練的指導。
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戒菸限酒,合理飲食,控制體重,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避免在高溫、寒冷或惡劣天氣條件下進行劇烈運動。要避免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運動中要隨時監測身體反應,如果出現頭暈、心慌、胸痛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醫療幫助。
今妹提醒
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使用方法
救護車來之前,我們能做什麼
掌握必要急救技能,對身邊的人負責
來源 | 整合南國今報記者韋黎 柳州市120急救指揮中心
央視新聞客戶端 新華網
值班編輯 | 王 韜
值班主任 | 伍 蹈
值班編委 | 陳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