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新南向放款大暴衝!兩個月大增逾千億元 星、印雙引擎起飛

據金管會統計到2025年8月底,國銀對新南向18國放款餘額1兆8,697億元,單月大增572億元寫近17個月新高。 聯合報系資料照

據金管會統計到2025年8月底,國銀對新南向18國放款餘額1兆8,697億元,單月大增572億元寫近17個月新高,兩個月合計增加逾千億元放款量,一舉扭轉上半年衰退頹勢,累計前八月新增放款492億元,全年728億元目標已達67%。

金融圈分析,美國9月啓動降息循環、川普高關稅政策利空出盡,企業投資及擴廠需求逐步回溫,帶動資金需求上升。

不過,臺幣升值壓力及東協拉貨潮告一段落,恐使後續爆發性需求難以持續,全年能否如期達標仍存變數。

銀行主管指出,8月放款續增原因有二:首先,美元兌臺幣升破30元,多數美元計價的海外放款換算爲新臺幣後自然「增胖」;其次,降息預期發酵,加上東協供應鏈移轉效應推動廠商調度資金。

以8月底匯率30.605元換算,實際放款爲611億美元,單月仍增加5.05億美元,顯示剔除匯率後,實質需求依舊強勁。

據金管會統計,新南向新增放款前三大來看,新加坡8月新增放款199億元,動能最強,超越印度的60億元。但若以前八月累計,印度新增404億元仍居首,新加坡以303億元緊追,顯示臺商投資熱點正逐步擴散。

中華徵信所最新調查也顯示,新加坡持續是臺商在東協的最大營收來源,而印度則展現最亮眼成長動能,正快速躍升爲東協臺商重鎮。

金融圈觀察,川普關稅、美中對峙,使不少臺商加速撤出大陸並分設越南、泰國、印尼據點,東協新供應鏈崛起將持續推升銀行放款需求。但人才、土地與成本競爭加劇,也將成爲臺商的長期挑戰。

金管會公佈國銀對新南向放款狀況。首季新增758億元,第2季因關稅與臺幣急升,單季放款大減1,342億元,上半年累計放款衰退584億元。

第3季放款動能明顯逆轉。七月關稅利空消退與美元反彈,單月新增505億元,八月再增572億元,兩月合計增加1,077億元,迅速扭轉頹勢。

以8月前三大新增放款銀行觀察,中信銀8月新增112億元是今年次高,累計前八月新增放款206億元居第二大,僅次於冠軍北富銀的236億元,雙方差距縮小,反映民營銀行積極搶進新南向市場的競爭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