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新南向放款 大減766億…近兩月衰退逾1,200億元
金管會統計,2025年5月底國銀對新南向18國放款餘額1兆7,750億元,月減766億元,是史上最大月減紀錄。聯合報系資料照
強勢臺幣重壓新南向放款動能。據金管會統計,2025年5月底國銀對新南向18國放款餘額1兆7,750億元,月減766億元是史上最大月減紀錄,連兩個月衰退逾1,200億元,全數吞噬了首季放款量。
累計前五月放款減少454億元,是近27個月來首現負成長。金管會指出,5月臺幣勁升近7%,使多數以美元計價的海外放款折算成臺幣時出現「縮水」,再加上企業大額還款,使帳面放款金額大幅萎縮。
國銀新南向放款概況
若以5月底匯率29.929元換算,國銀對新南向地區實際放款爲593億美元,反月增14.7億美元,較4月大增兩倍,不僅未見衰退,還創下近年單月增幅新高。
銀行主管坦言,因新南向放款統計是以臺幣計價,匯率波動對放款餘額影響甚鉅,4至5月都出現典型的「帳減實增」現象,實際新增放款動能依舊強勁,反映東協供應鏈啓動提前拉貨潮所致。
受匯率拖累,國銀對新南向新增放款量由正轉負,國銀首季全白忙一場,達成率爲零。
金管會全年新增放款目標是728億元。銀行圈指出,6月臺幣匯率略爲回穩,但上半年整體放款動能仍顯疲軟。
一家銀行主管坦言,匯損壓力遠大於新增放款力道,「放款根本無法彌補10%的匯損」,即便實質放款持續擴大,臺幣升值仍造成帳面數據落差,影響銀行推動新南向整體表現。
進一步觀察主要市場表現,5月國銀對最熱的印度市場放款減少51億元,連兩月衰退,累計前五月新增量僅267億元。
若以前三大新增放款銀行觀察,臺北富邦銀行逆勢新增13億元,是在全體銀行中唯一成功壓制匯損、維持實質成長者,累計前五月放款新增110億元,居同業之冠,中信銀前五月新增88億元次之。
展望下半年,銀行圈認爲,放款動能將觀察三大關鍵。第一,第2季東協供應鏈積極追加訂單,反映提前拉貨加速,一旦7月關稅談判延長,備貨動能有望延續到第3季上旬,但這也意味着第4季放款趨緩壓力將變大。
第二,若新南向各國與美談判不順,關稅不確定性將影響企業資金規劃。第三,若「強臺幣」格局未改,全年新南向放款目標恐難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