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供應鏈金融爲何易陷“虛假貿易”與“重複融資”危機?真實貿易防線如何築牢?
在產業協同的浪潮中,國企供應鏈金融本應是託舉實體經濟的“穩定器”——串聯起上下游企業,爲中小企業注入融資活水,更肩負着守住國有資產安全底線的重要使命。然而,“走單不走貨”的虛假貿易與“一債多融”的重複融資如同兩道“暗礁”,破壞市場公平,吞沒國有資產,還會時不時掀起金融風暴。
暗涌:虛假貿易與重複融資的致命陷阱
“走單不走貨”是最常見的僞裝:企業籤虛假合同、開空頭髮票,資金在關聯賬戶空轉,看似完成貿易閉環,實則連一個貨物都未交付。更有甚者虛構交易背景,用僞造單據向金融機構“騙錢”。2016年“中拓系”案便是典型:主犯陳志勾結中石化員工,將境內外貿易鏈變成“提款機”——以國企名義開立信用證採購境外PX,卻將貨物交給“中拓系”加工銷售,銷售款由陳志隨意支配,信用證到期才歸還,反覆套取國有資金。資不抵債後,更僞造貨權憑證,與多家企業開展“虛假閉環貿易”,騙取66億元融資款投入期貨市場,最終血本無歸。這不僅是企業破產,更是國有資產的流失,是市場公平的崩塌——那些靠真實業務生存的企業,因爲“紙面交易”被迫陷入不公平競爭。
而重複融資,則像越吹越大卻終將會破裂的“泡沫”。企業利用信息差,將同一批貨物、同一張應收賬款多次質押和轉讓,從多家金融機構“套現”。部分核心企業甚至與供應商合謀,虛增應收賬款、延長賬期,幫其“一債多融”,自己從中分一杯羹。曾經的“廣州第一民企”雪松控股,靠這招衝進“世界500強”:虛構貿易週轉,將“應收賬款”包裝成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瘋狂融資200億元,捲入廣州多家國企。最終資金鍊斷裂,旗下理財產品陸續逾期,涉及投資人約8000人。這些數字背後,是投資者的絕望,是金融資源的錯配,更是“多米諾骨牌”倒下的前兆——一旦某環斷裂,整個供應鏈金融體系都將崩塌。
溯源:國企供應鏈金融困局的深層密碼
亂象絕非偶然,是內部風控的“千瘡百孔”與外部監管的“力不從心”共同釀成的苦果。
內部風控的漏洞首先是貿易流程的“隨意性”:合同簽訂時,對貨物交付方式、驗收標準等關鍵條款審覈不嚴,給不法分子留了“後門”;貨物監管環節,缺乏專業手段和人員,連“貨物是否真實存在”都查不清,“走單不走貨”自然難以發現。在信用評估環節,國企往往過於依賴傳統的財務報表分析,卻忽視企業的商業信譽、行業口碑等“軟信息”。有些企業粉飾報表掩蓋經營危機,仍能混入供應鏈金融體系,爲風險埋下“定時炸彈”。
外部監管同樣挑戰重重。儘管國務院國資委早在2012年就開始監管和控制融資性貿易,2018年明確其爲違規業務,2023年更發佈“十不準”禁令,但執行難度仍然較大。供應鏈金融涉及多主體、跨區域,資金和貨物流轉複雜,監管難以“全覆蓋”。不法企業便利用這些盲區,用更隱蔽的手段作案。而市場環境的“內卷”,更讓問題雪上加霜——部分國企爲衝規模、搶短期利益,盲目降低業務門檻;一些不法機構打着“供應鏈服務”旗號,與國企“合作”搞虛假貿易,市場秩序被攪得一片混亂。
這些漏洞與挑戰,像一張無形的網,將國企供應鏈金融困在“風險漩渦”中,稍有不慎,便是國有資產的流失與金融市場的動盪。
破局:築牢真實貿易的立體防線
破解困局的關鍵在於構建“制度+科技+動態管理”的立體防線,將“真實貿易”的根基扎得更穩。
首先合同審查要“精細化”:組建法務、財務、業務專家團隊,深挖驗收標準、貨物權屬等“隱藏風險點”;審批要“分層級”——小額業務部門初審,大額高風險業務需風控委員會、高層集體決策,責任到人,問責到崗。
其次用科技爲交易真實性“上鎖”:物聯網設備(如傳感器、電子標籤)實時監控貨物運輸、倉儲,讓“走單不走貨”無處遁形;區塊鏈技術搭建供應鏈金融平臺,將合同、發票、物流單據“上鍊存證”,數據不可篡改,交易全流程透明可溯。某國企在煤炭供應鏈中應用此技術,運輸途中的煤炭數量、位置實時更新,徹底杜絕虛假運輸。
另外是重塑信用評估的“精準度”:構建多維評估模型,納入經營歷史、行業口碑、社會責任等非財務指標,用大數據收集工商、司法、媒體等多渠道信息,全面“畫像”;定期“信用重估”——每季度或半年評估合作企業,一旦發現訴訟、財務異常等“信用惡化”信號,立即收緊融資條件或要求擔保。
最後強化員工的“風控意識”:定期開展合規培訓,邀請監管專家、行業律師講解最新政策、典型案例,通過模擬演練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建立內部監督與舉報機制,鼓勵員工舉報違規行爲,對屬實者獎勵,對違規者嚴懲,讓風控要求真正“嵌入”業務全流程。
國企供應鏈金融,一頭連着產業協同的未來,一頭繫着國有資產的安全。虛假貿易與重複融資,曾讓國企付出慘痛代價;但只要以系統化手段築牢“真實貿易”的根基,以立體防線守住風險底線,國企供應鏈金融必能走出困局,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