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需要一場全民調黨魁選舉
(圖/本報系資料照)
報載張亞中已宣佈參選,原本少人聞問的國民黨主席選舉,往後有意參選者亦將陸續表態,讓主席選舉重新進入臺灣人民關注的視角。惟是國民黨此時舉步維艱,面對執政黨鋪天蓋地的政治打壓、司法逼迫,始終缺乏有效的反擊因應之道,如今已是坐困在大罷免與立院多數通過的諸法不得行政施行的愁城之中。
現任黨主席朱立倫對此顯然無計可施,黨主席任期無疑已進入「垃圾時間」。然而朱的去留並不是國民黨當前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下一任的國民黨主席是否爲臺灣多數人民想要的國民黨主席。
從過去三屆總統選舉以及當時國民黨主席的組合,造成史上最差的總統三連敗結果來看,國民黨主席最大的問題在於其產生的機制,往往導致其行事更加專注於個人政治利益出發,而非真正由下而上的民意所驅使。
由此出發來思考國民黨的前途,顯然現有的黨章黨主席選舉制度已經不符合黨的生存需要,亟待衆人舍小我就大我來進行一場生存革命—將黨主席選舉從直選改爲全民調或大部分全民調。
全民調的利基在於,全民調能有效反映「全臺灣」民意,而不只是黨內既有「小圈圈」,讓下任黨主席的「社會廣泛授權」更具說服力。且在因應全民調的選舉規則下,公共媒體、社羣平臺會更關注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相較純粹黨員投票具有更高的新聞價值和話題性。
同時,全民調形同讓全體臺灣人民都有機會成爲「臨時黨員」進行黨主席選舉,如此也才能讓各種性別、年齡、區域等面向,更科學地反映社會多元意見結構,讓非典型支持者也能參與政治意見表達。
尤其是透過全民調來填補國民黨員年齡結構斷層,甚至在全民調設計中適度拉高年輕樣本比重,凸顯青年聲音,必能有效激勵年輕選票與重塑政黨形象,而不是未選就開始吶喊不符合政治現實、形勢操之不在我的XX合、XX大聯盟。
從直選改爲全民調並不難,難的是需要的是國民黨衆人放下歧見面對現實,於最速時間召開全代會提案訂定《2026黨主席選舉特別辦法》,明定該屆選舉試行全民調機制,並不涉及黨章修改。如試行後成效良好併成功贏得2028大選,屆時再提案修正黨章亦爲可行之道。
全民調並非爲某人量身訂製的選舉機制;透過適當的民調設計也可有效排除各種操縱人選的惡意灌票。更重要的是,「全民調黨主席」正是對百年傳統的具體創新,也是提振政黨競爭力的必要手段。(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