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新主席 要務實面對藍白合
盧秀燕拒選國民黨黨主席,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國民黨現在需要的不是一位強勢主席,而是身段柔軟、且具有藍白合才能勝選的認知。國民黨要面對的不是如何乘勢得分,而是怎樣構築一條務實且團結在野的藍白合作之路。
過去藍白整合失敗,從總統選舉談判破局到各地選戰的分裂競爭,種種經驗顯示,單靠「共同反對」不足以形成穩固合作。藍白聯手抵抗大罷免雖短暫成功,但若缺乏長期戰略與機制設計,恐是一時煙火,不足以支撐二○二六地方選舉與二○二八政權更替。
藍營新主席若無視此一局勢,只圖黨內團結或搶奪權力紅利,恐將錯失關鍵機遇。國民黨需要的是一位能穿越舊有藩籬的整合者,而非只會防守本位者。因爲現實是無論國民黨或民衆黨,單打獨鬥都難以撼動民進黨的根基;若無策略聯盟,藍白終究只能在政壇邊緣各自爲政。
合作當然不只是口頭呼籲,而須由國民黨主動規畫、提出具體路徑。例如在二○二六選舉中設立「共推候選人原則」,以民調爲依據選出最具勝算者;對於各縣市席次,依照藍白各自優勢區域合理配置資源;同時對重大政策協議建立共同政見平臺,纔可能讓合作穩定延伸至二○二八年。
策略與制度之外,更大的挑戰在於心態。藍白合作不是政治分贓,而是一場社會信任重建與文化融合的過程。若無法跨越過去的對立、誤解,甚至個人恩怨,合作只能是表面文章。黨主席不僅要懂得談判,更要具備說服基層、包容異己的能力;必須讓黨內相信「讓一步」並非示弱,而是爲了大局的強大;也要讓白營感受到尊重,而不是「大黨欺小黨」的壓制與蠶食。
更關鍵的是,合作不能只停留在選舉考量,更要回應民意期待。人民想看到的,不是政黨爲權位爭執不休,而是爲政策願景團結前行;能源轉型、社會正義、財政紀律、兩岸穩定,這些纔是影響臺灣前途的實質議題。國民黨要從政黨競爭思維轉化爲整合在野聯盟,與民衆黨並非只在選舉時合作,平日卻各行其是。
任何合作都會遭遇變數,尤其當民衆黨內出現新生代勢力或有意角逐大位者,國民黨需有足夠智慧處理。例如在新北市長佈局爭議中,一方主動出擊,另一方如不及時對話協調,衝突就可能擴大,讓合作變數叢生。藍營需要寬廣胸襟,願意退一步來思考全局,而非拘泥於地盤之爭。
選戰不是數學計算,更是心理戰與化學變化。若只是算席次、談利益,必然爭執不斷;唯有在價值上有共鳴,才能產生信任,形成穩固聯盟。從立法院合作到大罷免的共同行動,藍白已展現出一定默契與成果,這是推動更大合作的基礎;國民黨須主動出擊,讓人民看到一個不再「只能反對」的在野陣營,而是有治理準備、有執政能力的聯盟。
藍白能否真正合流,決定的不僅是選舉結果,更是臺灣政治文化的試金石;是繼續重複內鬥分裂、縱使政黨輪替也毫無差異的惡性循環?還是突破政黨自利藩籬,共同爲民衆福祉尋求更大共識?這不僅是藍白的選擇而已。國民黨若能以取得政權大局爲目標而整合藍白,則不只是贏得選戰,更贏回臺灣人民對未來政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