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線上的灣區脈動
晨曦微露,港珠澳大橋如巨龍靜臥伶仃洋。作爲守護“一橋連三地”的移民管理警察,我親歷了“十四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門線上奔涌的融合浪潮。5年間,這座“國之重器”的每一次脈動,都在丈量三地規則銜接的深度與要素流通的速度。
見證通道之變:重塑灣區時空座標。2023年元旦零點,首輛“澳車北上”單牌車駛入查驗區。同事們屏息凝神,指尖在鍵盤翻飛——1分鐘完成查驗,澳門居民免兩地牌駕車直通廣東的歷史在此定格。7月“港車北上”接踵而至,年內14次刷新單日通行紀錄,增長速度之快超乎想象。同年末,“經珠港飛”政策落地,旅客僅需一道邊檢手續,即可實現“珠海—大橋—香港機場”國際聯程中轉,大橋口岸功能從陸路樞紐躍升爲輻射全球220多條航線的“陸空門戶”。數據是最有力的見證:大橋口岸日均車流從7000輛飆升至1.8萬輛,如毛細血管般匯入灣區路網。新橫琴口岸落成,青茂口岸科技領先,當跨境車輛最快50秒通關,當“一小時生活圈”從願景變爲日常,我們手中驗訖章的起落,丈量着灣區融合的驚人時速。
踐行規則之破:跨越制度創新深水區。融合不僅是車流客流激增,更是規則機制的創新突破。拱北口岸“人臉+指紋”免刷證通道啓用半年,超1200萬人次暢享“無感通關”。橫琴口岸全國首創客貨車“聯合一站式”查驗,讓粵澳5家單位歷史性地實現“一次採集、分別處置、聯合驗放”,跨境車輛通關壓減至2分鐘內。我們推動“暢行計劃”爲高頻旅客定製專道,爲跨境學童鋪設暖心通道,爲急救病患亮起綠色生命線。當澳門居民攜外籍家政人員便利通關,當“琴澳旅遊團”享受定製化通關服務,珠澳兩地邊檢部門查驗模式的創新和變革,正將制度差異轉化爲協同優勢,規則銜接釋放出磅礴的發展動能。
感受人心之通:共築灣區生活共同體。最動人的風景,是口岸熙攘人流中綻放的笑顏。今年上半年,珠港珠澳口岸出入境客流量已超1億人次,連續兩年破歷史新高。我見過七旬香港阿叔自駕去中山喝早茶的從容,聽過跨境學童專用通道里的朗朗童聲,更在“經珠港飛”旅客的點贊中感受到灣區引力。當三地居民通關如鄰里串門,當大灣區從地理概念變爲生活日常,護航億萬客流的堅守,便有了最深沉的註腳——人心相通,纔是融合最堅實的底座。
如今,口岸改建工程現場機器轟鳴,“粵車南下”政策加速推進。站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眺望,跨境車輛川流不息,貨輪穿梭於珠江口,無人機在口岸試飛——一個要素高效流通、規則深度對接的國際一流灣區躍然眼前。而我們的驗訖章,將繼續爲這場跨越制度的偉大融合鐫刻安全與效率的刻度。國門之下,灣區正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筆觸,書寫“一國兩制”實踐的全新篇章。
(講述人:珠海邊檢總站政治處科長 張子恆 經濟日報記者 喻 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