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答21:改革支付方式,患者個人負擔同比下降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賀佳雯 北京報道
2025年7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章軻介紹“十四五”時期深化醫保改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施子海、副局長李滔、副局長黃華波共同出席。
發佈會上,章軻首先從五個方面介紹了“十四五”時期全國醫療保障系統工作成效。
在推進公平可及方面,“十四五”期間,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2024年度全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到13.27億人。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制不斷健全完善,醫療救助每年資助參保約8000萬人。職工和居民住院費用目錄內基金支付比例穩定在80%和70%左右。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和普通門診費用統籌保障機制全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深入推進,參保覆蓋達1.9億人。
在推進法治建設方面,《醫療保障法》立法持續推進,《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等2部行政法規頒佈實施,醫保基金監管法治建設持續強化,執法程序逐步規範,執法能力不斷提高。
在維護基金安全方面,醫保基金的安全網不斷織密扎牢,基金運行持續穩健。截至2024年底,醫保統籌基金累計結餘3.86萬億元。基金運行監測不斷強化。基金監管體系全面建立,事前教育、事中提醒、事後監督和飛行檢查等措施常態化綜合推進,累計追回醫保基金1045億元。
在推進科技賦能方面,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全面建成,醫保業務編碼標準全國統一,醫保智能管理水平顯著提升。醫保碼、移動支付和電子處方全面應用,羣衆就醫購藥更加便捷。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人次從2020年的537萬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2.38億人次,增長了44倍,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率超過了90%。
在推進協同發展方面,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醫保各項改革持續賦能醫療機構和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即時結算、直接結算、同步結算穩步推進。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實現了全國統一,目錄內藥品總數達到了3159種。醫保支付方式不斷完善。藥品、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常態化制度化運行。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有序推進,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全面建立。
南方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的重要舉措。國家醫保局如何通過這些改革,引導醫療機構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更好地滿足人民羣衆看病就醫的需求?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李滔迴應,近年來,國家醫療保障局在着力減輕人民羣衆看病就醫負擔的同時,也更加註重發揮醫保鼓勵、支持、引導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積極推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
一是醫保支付方式更加科學。“十四五”期間,醫保部門持續推進支付方式改革,目前與醫療機構的結算按病種付費已基本實現全覆蓋,基金支付實現了從“後付制”到“預付制”、從傳統的按項目付費到按病種付費、從被動付費到主動付費的轉變,促進醫療機構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醫療機構住院服務更有效率,診療行爲更加合理,2024年,基本醫保基金支出2.98萬億元,患者個人負擔同比下降5%左右。
二是醫保支付流程更加高效。近年來,醫保基金支出持續穩定增長,不僅爲廣大參保羣衆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堅實保障,也爲醫療機構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醫保部門改革支付流程,會同財政等部門建立了醫保基金預付金制度,指導地方推進即時結算改革,進一步減輕醫療機構墊資壓力。
一方面,從“事後付”轉變爲“事前付”,醫保部門向符合條件的定點醫療機構,提前預付1個月左右的醫保基金。2024年至今,全國已預付醫保基金超過1700億元。
另一方面,從“按月結”轉變爲“即時結”,將醫保部門與定點醫藥機構的結算週期從以往的30個工作日壓縮到不超過20個工作日,部分地區還實現了醫療機構申報“次日結”。截至目前,即時結算已覆蓋全國91%的統籌地區、48.48萬家定點醫藥機構,撥付金額5948億元。此外,醫保基金年度清算連續提速,清算完成時間較“十四五”初期提前半年左右。
三是醫保支付結果更加透明公開。國家醫保局指導全國各地建立了醫保數據工作組,定期向醫療機構公開醫保基金支付情況,通過“亮家底”實現“強賦能”,幫助醫療機構分析費用水平、結構變化、基金使用績效等,助力醫療機構找準定位、發現問題、優化管理。
截至目前,所有統籌地區已經實現了與醫療機構面對面數據發佈,醫保數據發佈已經成爲“開門辦醫保”的生動實踐。接下來,國家醫保局還將持續推進醫保數據發佈常態化,更好賦能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