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錢養娃,有奶粉連夜漲價40%?家長痛斥吃相難看
來源: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
核心提示:
(1)國家公佈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不久,部分母嬰用品商家被質疑漲價套利,不少知名品牌的奶粉、紙尿褲、輔食被訴價格上漲,消費者稱有品牌奶粉實付價格漲幅超過40%。
(2)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實地走訪樂友、麗家寶貝等北京多家嬰童用品實體門店,暫未發現有商品漲價。門店銷售人士表示,近期沒有接到調整價格的通知,不過無法排除未來漲價的可能性,“一切看廠家的官方通知”。
(3)針對質疑,伊利、飛鶴、貝因美等公司表示相關漲價傳言不實。消費者明顯感覺到購買同款、同數量的產品實際支付金額發生變化,可能與公司促銷政策調整和線上線下分銷渠道價格透明度不同有關。
(4)育兒產品之所以敢於漲價,或與近年來人口增長率回升、母嬰用品市場復甦、消費者需求升級密切相關。
國家發放的育兒津貼還沒到賬,部分母嬰用品商家被質疑已經揮舞起“價格鐮刀”。不少知名品牌的奶粉、紙尿褲、輔食被訴價格上漲,消費者稱一些奶粉單罐漲價甚至超過60元,引發熱議。
爲緩解育兒壓力,此前國家宣佈對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每年發放3600元補貼,摺合約300元每月。有消費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新生兒一個月吃5罐奶粉計算,如果所購買的奶粉每罐漲價60元,剛好多花300元,“補貼的錢全進商家口袋了”。
上述計算僅針對奶粉,還沒有將消費者爲購買漲價的紙尿褲、奶瓶、輔食等多出的開支包括在內。這意味着,如果算總賬,新手父母可能不僅沒能享受到政策紅利,反而要掏出更多真金白銀用於購買育兒必需品,“育兒通脹”似乎正在商家牟利的推動下成爲現實。
01 政策紅包尚未啓封,商家已經着急提現?
按照國家工作計劃,各地將在8月下旬陸續開放育兒補貼申領,8月31日前各地全面開放育兒補貼的申領。然而,衆多新手父母的育兒補貼還沒到手,不少育兒用品知名品牌已經陷入“藉機套利”的負面輿論漩渦。
奶粉品類成爲“重災區”,被消費者質疑漲價的品牌涵蓋多家知名廠商,包括飛鶴、貝因美、伊利、佳貝艾特、愛他美、惠氏等品牌。
以一款每箱六罐的飛鶴奶粉爲例,有消費者稱合計整體漲價102元。更有網友曬出的記錄顯示,一款貝因美奶粉實付價格從191元飆升至269元,漲幅超過40%。這樣的價格上調幅度,讓一些新手父母感慨“奶粉售價漲的比黃金還快”。
不僅幼兒的“口糧”集體上調價格,作爲母嬰行業的核心剛需品類,紙尿褲也被訴應聲漲價。幫寶適、十月結晶、baby care等品牌均被質疑上調價格,消費者曬出的記錄顯示,一款baby care紙尿褲價格上調43元,漲幅接近16%。
除奶粉和紙尿褲,其他育兒品類中,米粉、溶豆等輔食,還有奶瓶等哺育工具也被質疑價格上調。
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注意到,一些奶粉品牌的線上官方旗艦店近期的確有部分商品價格變動。以愛他美的一款奶粉爲例,此前售價爲318元每罐,目前銷售價格爲338元每罐。客服對此迴應稱,這是618促銷活動結束後,價格恢復所致,“並沒有漲價”。
線上渠道外,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實地走訪樂友、麗家寶貝等北京多家嬰童用品實體門店,暫未發現有商品漲價。門店銷售人士表示,近期沒有接到調整價格的通知,店內奶粉、紙尿褲、輔食等商品價格照舊。如果消費者購買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可由銷售人員協調申請折扣。
不過,上述門店銷售人士均表示,無法排除未來漲價的可能性,“一切看廠家的官方通知”。
02 漲價“羅生門”
針對漲價傳聞,不少育兒用品商家作出迴應。
據第一財經,伊利、飛鶴、貝因美等公司均表示,相關漲價傳言不實。貝因美董秘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迴應稱,公司所有產品未漲價,呼籲“勿信謠、不傳謠”,並強調企業的責任是讓政策紅利真正惠及家庭。
既然官方紛紛表示沒有漲價,爲何消費者卻普遍感覺到購買同款、同數量的產品,實際支付金額明顯變化?
部分奶粉公司將這一點解釋爲促銷策略調整。線上官方銷售渠道往往通過平臺補貼等活動來吸引消費者,例如,飛鶴客服表示,線上官方售價未漲,若因促銷活動結束導致價格回調屬正常現象。
此外,因承擔租金和人力成本,線下門店售價通常較高,而且會根據區域消費水平進行差異化定價,價格相對不透明。這也可能是前往實體門店消費者對售價變化感覺更明顯的原因。飛鶴就曾表示,無法確認經銷商或線下門店是否存在調價行爲。
03 母嬰賽道新“錢”景
無論是優惠政策到期收縮或是實打實的價格上調,育兒商品之所以敢於漲價,可能與背後市場復甦、消費者需求升級相關。
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今年早些時候發佈的《中國母嬰市場報告》指出,2024年全國出生人口爲954萬人,較2023年增加52萬人,是自2017年以來首次回升。
從母嬰消費週期來看,當年的出生率上升,會爲第二年甚至第三年的消費帶來驅動。未來幾年,伴隨着新生兒的短期迴歸,母嬰市場將進入一個新的消費週期。簡單來講,機構預測未來母嬰用品可能“不愁賣”了。
與市場回暖同步,消費者對優生優育的追求也在提升。育兒產品的核心需求是保障孩子健康,家長對新產品可能存在成分過敏、設計缺陷等未知風險的擔憂。
更換產品意味着重新投入時間和精力觀察孩子的適應情況、驗證效果,因此不少家長傾向於避免這種“試錯成本”,選擇反覆購買熟悉的產品。高回頭率可能也給了部分商家漲價的底氣。
根據艾瑞諮詢2024年發佈的《中國家庭育兒行爲及營銷價值洞察》,超過85%的家長對奶粉品類表現出高忠誠度,超過75%的家長對紙尿褲表現出高忠誠度,即固定購買單個或多個品牌。
事實上,隨着消費升級和二胎政策推行,一些育兒用品公司的盈利水平已有所提升。以貝因美爲例,公司發佈的一季報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爲7.2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1%,歸母淨利潤達到了4279.61萬元,同比增長達到93.87%,接近翻番。
但對於這些育嬰用品公司而言,即便當前盈利情況向好,也不能揮霍消費者的信任。政策紅利不是商家牟利的風口,補貼也不容擾亂市場秩序的商家侵佔。
新華每日電訊報道指出,爲確保相關政策真正惠及育兒家庭,加強對母嬰市場價格的綜合監管刻不容緩。一方面,要密切關注母嬰產品價格動態,建立健全價格監測機制,對異常漲價行爲及時進行調查和干預;另一方面,應進一步規範母嬰行業的價格體系,加強對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管理,促進價格透明化,減少價格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