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研發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裝備,深遠海風電穩定送入陸上電網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重大成果專場新聞發佈會3月31日舉行。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賀之淵解讀了“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裝備”成果。國家電網團隊首創了海上風電柔性直流構網送出技術,研製出百萬千瓦級高經濟性適海型柔性直流換流裝備,換流裝備功率密度提升37%,海上換流平臺體積減小20%,工程整體成本降低15%,可將200公里以上的數百萬千瓦深遠海風電穩定、高效送入陸上電網。
柔性直流輸電技術被譽爲“深海電力高速公路”
在全球積極推進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裝備則是其中的關鍵一環。我國海上風電資源豐富,預計到2030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億千瓦,相當於10個三峽工程。
隨着中國近海可開發風電區域逐步飽和,開發遠海風電勢在必行。然而當離岸送出距離超70千米後,近海風電中採用的交流輸電將無法適用,必須採用柔性直流技術。柔性直流是新一代輸電技術,被譽爲“深海電力高速公路”,也是目前國際主流的遠海風電送出技術方案。
突破海上風電柔性直流送出關鍵技術與裝備,不僅是解決我國遠海風電規模化開發與高效送出,推進能源清潔轉型和實施“雙碳”戰略的需要,更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
設備可將百公里以上深遠海風電穩定送入陸上電網
海上風電柔性直流送出對裝備的性能要求極高,它不僅要滿足海上惡劣運行環境要求,還要高度緊湊化。
國家電網公司歷時十餘年,攻克了控制、設計、運維等系列技術難題,研製出全球輸電能力最強、集成度最高的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裝備,可將百公里以上的深遠海風電穩定、高效送入陸上電網,引領了遠海風電柔性直流技術的發展。
“在我們的裝備中,首次採用了海風-柔直一體化構網控制技術,能夠讓原本波動的海上風電,像同步發電機一樣來快速調節功率響應電網需求。”他說,這項技術對未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有重要作用。
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數千功率模塊高電壓大電流下的協同變換技術,換流容量達到3000MW,可以滿足30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通過對換流裝備設計的多次迭代優化,換流平臺的體積和重量大幅下降,工程整體成本降低15%。
同時,爲了滿足遠距離海運的需求,他們提出了多層級抗振減振方法,並對波浪、洋流、海風等多種海況進行了模擬,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了萬海里級海運抗振等效測試。爲了滿足海上平臺特殊的運維需求,項目採用了遠程監測和智能化檢修技術,研發了系列專用檢修工裝,實現了海上換流站無人值守和便捷化運維,年度檢修時間由常規的兩週縮短至4天。
通過這一系列的創新,團隊構建了百萬千瓦級遠海風電送出柔性直流技術體系,實現了從基礎器件到裝備整機的全面國產化,多項技術爲國際首創,形成93項發明專利。
遠海風電技術將向更大容量發展
此次成果破解了深遠海風電外送難題,展望未來遠海風電時,賀之淵表示,未來隨着技術的進步,遠海風電技術主要向三個方面發展。
首先,向着更大容量發展。隨着新的器件、直流電纜的研發,傳輸容量將進一步提升至3000兆瓦甚至更高,換流裝備和平臺也將更加緊湊。
其次,向着網絡化發展。目前輸電還是一條一條、點對點的輸送方式,隨着未來開發規模的增大,將逐步形成多端甚至在海上形成類似交流的網狀傳輸方式,提高了海上風電的利用率,也使得海上風電的傳輸更加可靠。
此外,向着全直流化發展。當前的成果是把風機發出的交流電變換成直流電,送到陸地上,變換的環節比較多。未來考慮讓風機直接發出直流電,直接輸送到陸地上,減少了變換環節,傳輸效率更高,裝備也更加輕型、緊湊。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