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乳癌防治月/女性年度必修課!醫授「乳房檢查分齡建議表」找出合適的檢查組合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呼籲女性朋友多加重視乳癌防治議題。根據國健署統計,乳癌多年來持續位居臺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僅2022年就有超過17,000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醫界提醒,臺灣女性的乳房密度普遍偏高,約8成屬於「高密度乳房」,使得乳癌早期偵測更具挑戰。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ABUS如何搭配?醫授「乳房檢查分齡建議表」,有助找出合適的檢查組合。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建議,透過多影像組合,例如乳房攝影搭配超音波或ABUS,全方位補足視野盲區,幫助提升早期發現率。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提供

臺北美兆診所乳房影像專科醫師陳墨繁指出,乳房影像學沒有「哪一項最好」,只有「哪一項更合適」。手持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Mammography)與ABUS(自動乳房超音波)各有優勢,唯有依年齡與乳腺特性搭配,才能讓影像結果最精準。

臺灣女性高密度乳房比例高 影像組合更顯重要

根據國健署與多項臺灣研究,約80%的臺灣女性屬於高密度乳房族羣,陳墨繁醫師指出,這類乳房在X光影像中呈現白色實質組織,容易與腫瘤影像重疊,影響判斷精準度。

「在高密度乳房的情況下,單一影像技術可能無法完整觀察到深層結構。建議透過多影像組合,例如乳房攝影搭配超音波或ABUS,全方位補足視野盲區,幫助提升早期發現率。」陳墨繁醫師分享。

乳房影像檢查各有優勢 互補使用幫助提升早期偵測

隨科技進步,AI全自動乳房超音波(ABUS)逐漸成爲乳房篩檢的重要輔助工具,特別適合40歲以下或乳腺密度較高的女性族羣,能提供更均勻與全面的影像覆蓋;而50歲以上女性,建議以乳房攝影作爲主軸,並可依醫師評估搭配超音波或ABUS加強偵測。

陳墨繁醫師補充,「每種影像檢查都有其定位與目的,並非互相取代。影像的組合與頻率,應根據年齡、乳腺密度、家族史與個人風險因子進行客製化選擇。」

醫授「乳房檢查分齡建議表」:定期篩檢是關鍵

臺北美兆診所乳房影像專科醫師陳墨繁分享,女性可依乳腺密度、年齡及家族史風險,與醫師討論影像檢查策略。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提供

陳墨繁醫師進一步分享臨牀狀況,許多女性會詢問開始篩檢以及停止篩檢的年齡,其實只要有罹患乳癌的風險,就建議篩檢。至於篩檢到幾歲?目前各國的共識是,如果身體健康沒有不可逆的嚴重慢性病,就建議持續篩檢。

乳房檢查分齡建議:

●20-30歲(高風險族羣),每年一次手持乳房超音波或ABUS,高風險族羣建議每6個月追蹤一次,可與醫師討論加做其他檢查,例如基因檢測。

●30-35歲 ,每年一次手持乳房超音波或ABUS,每年一次,可與醫師討論加做ABUS。

●35歲以上,乳房攝影+手持乳房超音波或ABUS,每半年~一年一次,頻率會根據前一次檢查結果調整。

陳墨繁提醒,乳癌的早期階段幾乎無痛無感,唯有定期檢查、建立個人影像基準線,才能早一步掌握變化,早一步安心。

在國際乳癌防治月這個提醒的時刻,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呼籲女性朋友,健康的關鍵在於提早行動,透過適當的影像檢查組合與定期追蹤,落實真正的乳癌預防。

更多健檢建議及新型態健康管理資訊,請至美兆健康管理機構:https://www.majorhealt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