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技傳播沙龍——從DeepSeek到全球信息生態:生成式AI的多維應用與挑戰在京舉辦

2月27日,以“從DeepSeek到全球信息生態:生成式AI的多維應用與挑戰”爲主題的第三期國際科技傳播沙龍在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辦。重點探討AI技術在全球傳播中的前沿應用與潛在挑戰,結合DeepSeek等生成式AI技術的廣泛影響,探索如何利用AI技術推動國際傳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更加開放、多元、健康的全球傳播生態。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孟令耘出席活動。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專家袁弋非聚焦AI與無線通信的深度融合。他指出,AI可優化信道獲取、多天線系統、智能超表面、無源多址等技術,提升系統性能與效率。在6G時代,AI不僅服務於網絡,網絡也將支持AI,實現智能與通信的雙向融合。他強調,將通信學科的基礎算法與AI底層算法結合,推動AI在無線物理層中的融合,助力中國通信產業進一步發展。

鈦媒體首席運營官、執行總編輯馬金男指出,大模型時代的到來深刻改變了媒體行業,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轉向通過AI個人助理主動獲取。儘管內容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但也引發了信息真實性驗證和“信息繭房”等新挑戰。他呼籲媒體從業者、教育機構和政府等多方協同合作,積極應對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中科院人工智能應用專家謝浩表示,生成式AI不僅是創作的工具,更是創意和藝術表達的催化劑。人機協作擴展了藝術創作的邊界,並降低了創作門檻。技術的進步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更容易地實現創意,而倫理與法律框架的完善是確保這一變革持續發展的關鍵。

企業教練羅飛認爲,AI是一場生產力革命,企業必須深度挖掘AI的應用場景,將其融入核心業務,而不僅僅是邊緣場景。通過全員參與和建立科學的AI認知體系,企業能夠顯著提升效率、增強競爭力,實現AI在覈心業務中的真正價值,從而推動生產力的全面提升。

國際科技傳播系列沙龍活動旨在搭建一個國際化交流平臺,邀請中外各界專家學者與實踐者交流分享,促進公衆對科技發展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公衆對科技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推進科技傳播工作中的話語體系建構,加快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讓富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表達成爲國際社會所熟知的科技議題,爲加強國際社會的聯繫與互動、推動科技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