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恐致淨零碳排生變?彭啓明:目標不變但可更有彈性

環境部長彭啓明今(16)日出席中華民國化學工業責任照顧協會2025年年會時表示,我國淨零目標不變,但節奏更有彈性,而碳費徵收後預計可帶來50至60億專款,將用於綠色轉型與技術升級。(賀培晏攝)

淨零碳排爲國際趨勢,而我國也訂下2035年減碳38%的目標,然而近期受到AI科技發展、美國總統川普政策變動,甚至是財劃法修正等,也讓我國目標從原先正負1%,調整至正負2%,環境部長彭啓明今(16)日出席中華民國化學工業責任照顧協會2025年年會時表示,我國淨零目標不變,但節奏更有彈性,而碳費徵收後預計可帶來50至60億專款,將用於綠色轉型與技術升級。

彭啓明表示,我國減碳系依2005年碳排爲基準,而綜觀近年成果,確實有逐年下降趨勢,2022年減碳1.8%,2023年約4.6%,2024年粗估至少減少達5%以上,2025年則預估有望達成10%目標,而其方式便是透過能源轉型、碳費徵收等,期望能達成2035年減碳38%(正負2%)目標,而訂定正負2%,主要有4點考量,包括因應國際局勢變動、全球氣候科技瓶頸、國內AI用電需求提升、財劃法修正預算減少等。

我國對美依存度相當高,因此外界也擔憂減碳目標可能會因關稅調漲而有所改變,對此彭啓明強調「目標不變,但節奏更有彈性」並表示,將跨部會合作觀察產業狀況,以擴大溝通及協作的方式,來因應關稅的衝擊,對於企業的實質幫助則有百億綠色基金及綠領人才培育計劃,穩定發展的動力,共創綠色韌性。

而企業關心的碳費徵收議題,彭啓明表示,淨零政策已不再是「做功德」,而是實際關乎企業競爭力與節能減碳的必要投資,碳費徵收預計2026年5月正式收取,初期對約3、4000家排碳量超過2.5萬公噸的企業例如電力業、燃氣供應業等產業實施,預估可帶來50至60億元專款,用於推動綠色轉型與技術升級,而低於此排碳標準的產業例如,旅館業、超商、醫學中心等,也會進行盤查,但不需繳費,目的在於協助企業自主改善。

彭啓明強調,碳費徵收爲國際趨勢,並非打擊企業的手段,並且臺灣每公噸收費300元,已相當優惠,以中鋼爲例,年營收3600億,僅需繳交碳費3億元,佔比甚低,並且未來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上路後,已在臺灣繳納碳費的企業可以申請折扣,不會遭多次收費。

彭啓明提醒,民衆無須擔憂碳費上路後,企業以此爲藉口調漲物價,已有跟產業方溝通,要求不可趁機哄擡價格,否則將會派人調查並開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