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中日緊張關係的糾結
▲大陸的「愛國主旋律」電影:《南京照相館》 。(圖/翻攝自南京照相館微博)
文/朱錦華
中國大陸每逢重大歷史事件週年紀念時,總有些「愛國主旋律」電影「配合」推出。而上述被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裡,「抗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每逢這個時刻,日本方面就非常擔心或是憤怒,往往作出強烈反應。擔心的事包括害怕在大陸日僑遭到激進反日人士傷害。憤怒的是,認爲中國刻意煽動反日情緒。
例如今年適逢「抗戰勝利80週年」。「愛國主旋律」電影《南京照相館》7月25日在大陸上映後,即引發日本媒體及不少網友抨擊它「渲染日軍暴行、煽動仇恨」,同時指控這是「中國官方支持的反日宣傳」。上述指控並非完全無的放矢。但中日關係爲何一直如此緊繃,絲毫沒有緩解的跡象呢?
▲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裡,重現受降場景。(圖/記者陳政錄攝)
英國BBC網站不久前PO出了一篇相關文章,訪問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中國文化學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他舉《南京照相館》爲例指出,該片以保存照片爲南京大屠殺提供證據作爲故事核心,向世人證明此一事件的真實性。白睿文說,爲什麼大陸有那麼多像《南京照相館》的電影,都執著於證據?很大原因在於日本多年來一直否認他們曾在中國所犯下的多項戰爭罪行。
中日的緊張關係一直難以緩解,亦導源於此。同樣是二戰時犯下戰爭罪行的國家,德國 懺悔的態度就明顯比日本誠懇得多。除了認錯、賠償、立碑之外,1970年12月7日,時任西德總理的布蘭德(Willy Brandt)訪問波蘭時,在華沙的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直接下跪道歉!
▲另一部「愛國主旋律」電影《731》,選在九一八事變94週年上映。(圖/翻攝自微博)
反觀日本,除了非自民黨的前首相鳩山由紀夫2015年參觀首爾「西大門刑務所」時,在「抗日烈士紀念碑」前下跪之外,長期執政的自民黨歷任首相,未曾有人對日本在二戰時在中、韓所犯下的戰爭罪行正式道歉或認錯,僅是輕描淡寫的表示「反省」與「歉意」。
日本一直想抺去他們過去犯下的罪行痕跡,因此不斷修改歷史教科書:把侵略中國改爲「支那事件」、把侵略改爲「進出」、把南京大屠殺改爲「南京事件」;而且包括慰安婦在內,關於這些「事件」的記述往往只有一行字。曾任東京都知事的極右派人物石原慎太郎曾公開指稱「南京事件是捏造的」!
▲《自尊——命運的瞬間》海報。津川雅彥飾演東條英機。(圖/翻攝自豆瓣網站)
更離譜的是,極右派出錢在1998年時拍了一部叫《自尊——命運的瞬間》的電影,爲二戰時首相:甲級戰犯東條英機喊冤:說他是爲保衛日本和亞洲免受西方殖民主義的侵害,最終被美國人主導的法庭判決絞刑。這部電影是當年票房最高的日本電影之一,甚至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兩項提名,顯示不少日本人認同它的史觀。
日本人修改歷史教科書或是逆轉史觀,用心良苦。正如前首相安倍晉三強調的,大國應該有光榮、莊嚴的歷史。過去的黑歷史如果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認知,日本將何以自處?因此,像現在的情況:讓年輕一代「樂於無知」纔是最好的。但日本越想這段歷史被遺忘,中韓等受害國家就越希望他們的人民牢牢記住。兩方不斷角力,關係焉能不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