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後霸權秩序來臨… 學者料中美處避戰式和平
現代財經基金會5日在臺北主辦「關稅震撼:世界經貿秩序大變局」論壇,邀請學者專家針對川普關稅與國際經貿格局變化進行研議。記者黃雅慧/攝影
美國總統川普發起關稅戰,也給國際格局帶來變化,外界關注如何理解當前動盪且不確定性高的世界以及中美關係後續走向。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5日表示,目前正處於後霸權國際秩序狀態,預期中美之間會處於一種避戰式和平,在矛盾中控管風險。
現代財經基金會5日在臺北主辦「關稅震撼:世界經貿秩序大變局」論壇,邀請學者專家針對川普關稅與國際經貿格局變化進行研議。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擔憂,川普政策帶來經貿秩序變化,臺灣政治可能在新局勢中被邊緣化,而川普開始貿易戰、關稅戰,下一個可能是貨幣戰,逼其他國家貨幣升值。他認爲川普將來會進行地緣政治衝突,或掀起兩岸、南北韓等地區動亂,因爲如此才能鞏固美元資產安全性。
王健全進一步指出,川普課關稅有目標但沒策略,雖然對中國大陸課關稅,但美國在替代品狀態下,一定會造成通膨,全球貨幣緊縮、匯率也會緊縮,對全球經濟是高壓經濟。「對美國不見得有利,但對全球絕對不利。」他說。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認爲,現在全球正步入後霸權國際秩序與互動狀態,美國不再主動承擔超級大國、帶領全球自由貿易市場角色,而是退場及轉型。這體現在三個特點:一是美國將以國家利益爲優先,已不像拜登時期兩極體系時談盟友、價值跟民主,現在處於多極世界,大家忙着磨合彼此關係,在這狀態下戰爭恐怕沒有那麼容易發生,全球化商業網絡還是牽連一起,現在意義的和平就是不打流血戰爭,而是不流血的套利,大家從戰場上轉換遊戲規則。
辛翠玲說,第二個特點是由大國主導多極格局,從衝突對立轉向對立與磨合並存。她評估美中會共存、避戰式和平,國際關係可能變成嘴巴喊殺喊打,可能會有很多衝突,但在衝突中又有合作、談判與討論空間。合作會變成磨合;第三個特點則是國際制度多元與複合,未來經貿體系將有三套並存:一是以美國爲中心的「MAGA」國際經貿體系,依附美國市場並努力跟川普共處;二是「全球化-1」體系,在美國之外,由其他經濟體重新聚合;三是集團/區域式體系,比如歐洲、金磚體系、東協等,讓彼此經貿物流越來越複合與多元,這取決每個國家如何放置自己位置。
至於近期備受關注的中歐關係,辛翠玲稱,中歐間自2019年開始轉進戰略對立,相互報復、杯葛,但川普上臺,中歐關係大轉彎,但不代表是好朋友。中歐間是有限合作,必要時站在一起。
辛翠玲說,在後霸權初期階段還有秩序,也還有制度。但不見得會有激烈衝突,因爲大家要管理風險、避戰,買賣仍持續,新秩序會打破對立敵友框架、靈活彈性。
面對當前狀態,臺灣如何自處,王健全設想三種情境:一種是維持現狀,但這會導致高科技外移,傳產面臨五重壓力、產業外移、服務業受傷等;一種是臺日韓三國策略聯盟,共同協助美國再工業化;三是我政府需要大破大立戰略,高附加產業往美國移動同時,政府要有雙向投資,讓人才資金能雙向迴流,而主權基金會是很好的機會。
對於近期熱議的主權基金,王健全稱,主權基金應該體現「主權應該要在民」,由民間主導,政府利用董事會監督,資訊纔會透明化。他建議政府能出錢出四成,民間出六成,其中能有約七成用於商業投資,約三成用於產業政策,比如支持臺灣品牌打向國際等。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5日表示,目前正處於後霸權國際秩序狀態,他估計中美之間會處於一種避戰式和平,在矛盾中控管風險。記者黃雅慧/攝影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擔憂,川普政策帶來經貿秩序變化,臺灣政治可能在新局勢中被邊緣化。記者黃雅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