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虛假敘事阻擋不了太平洋島國與中國合作的熱情

章思遠

近日,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高官接受採訪稱,中方正尋求在南太平洋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對澳不利。其實,諸如“中方在南太島國建立軍事基地”的謠言不是第一次出現,完全是子虛烏有、空穴來風。但爲什麼澳大利亞總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散佈這一虛假敘事呢?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意識形態和冷戰思維作祟,渲染中國威脅,煽動澳大利亞國內對中國感到緊張、害怕,起到刺激澳大利亞軍費投資的目的,搞冷戰對抗的小圈子。其二是嚇唬太平洋島國,阻擋、干擾島國與中國的合作,以個別勢力曾經或正在所作所爲來鏡像中國,唯恐島國在戰略上倒向中國一邊。

對此,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愛德華·陳發佈研究報告稱,中國與島國在海上安全、漁業、環保、氣變、災害管理、警務和跨國犯罪等領域擁有共同利益,與《博伊地區安全宣言》《藍色太平洋大陸2050戰略》方向一致,表明中國參與南太事務的重點是發展利益,而非戰略競爭,這也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吸引力。

真正理解太平洋島國是看清事實的關鍵。這些國家最核心的關切是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脅其生存根基,加強氣候韌性是首要任務。同時,島國普遍現代化程度不高,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發展,亟需改善基礎設施、發展清潔能源、促進經濟多元化和民生福祉。更重要的是,島國珍視獨立自主,渴望在國際事務中擁有平等話語權,自主選擇發展夥伴,反對任何形式的干預。因此,他們熱切擁抱與中國的合作機遇,視中國爲值得信賴的真朋友和真夥伴。他們期盼與中國攜手,獲得應對生存挑戰的堅實後盾,並在基礎設施、醫療、農業、人力資源等關乎國家未來和人民福祉的關鍵領域,收穫高度契合自身需求、不附加任何條件的真誠支持,與中國一道邁向中國—太平洋島國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繁榮。

50年來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合作實踐鮮活地展現了雙方關係超越地理阻隔的真摯友誼與命運相連的深厚情誼。1975年,中國同斐濟、薩摩亞建交,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建交的一批太平洋島國。此後,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關係不斷髮展,至今已同11個太平洋島國建交。習近平主席親自揭幕的布圖卡學園已成爲中國同巴布亞新幾內亞人文交流的橋樑,菌草項目不僅幫助巴新找到了一條實現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路,還爲中國同發展中國家開展減貧和可持續發展合作樹立了典範。近日剛移交的中國援湯加風力發電項目,爲當地綠色低碳轉型注入不竭動力,成爲中湯兩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務實合作的又一里程碑。瓦努阿圖媒體盛讚中國援建的彭特克斯特島公路和塔納島公路普惠瓦民衆,當地酋長表示新公路爲當地人民帶來新生活,不僅是一條致富之路,更是連接起偏遠居民通向教育與醫療的希望之路。中方援建的所羅門羣島國家體育場,成功助力了太平洋運動會的舉辦,保障了來自南太平洋24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運動員的參賽需求,所政要高度評價“打動了所羅門羣島人民的心”。一批又一批中國醫療隊在多個南太島國積極提供醫療援助,以精湛的醫術、無私的愛心贏得當地民衆廣泛讚譽,譜寫中國同南太島國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今年5月,第三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成功召開,發佈落實共識的舉措清單,推動中國—太平洋島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邁上新臺階。會議還發表了《中國深化同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倡議》,支持進一步擴大同島國在清潔能源、農業、漁業、海洋、低碳基礎設施、低碳旅遊、防災減災等領域合作,並將在未來三年面向太平洋島國基層社區實施100個“小而美”項目,幫助島國基層社區提升應對氣候變化韌性。這些可感可及的合作成果,正是中國同太平洋島國之間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生動寫照;這樣鄭重的承諾,正譜寫着中太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反觀那些把太平洋島國視爲謀求勢力範圍的工具的國家,從殖民時代到冷戰歲月,慣於在太平洋星羅棋佈地建立軍事據點,將其視爲掌控亞太的“後院”。這種思維至今陰魂不散。尤爲嚴重的是,AUKUS協議公然將核潛艇引入南太地區,構成巨大核擴散風險。這也再一次刺痛至今無法癒合的歷史傷疤:美國曾在馬紹爾羣島進行67次核試驗,遺留的核污染至今仍在危害當地居民的健康和環境。這些做法,是在明目張膽地借“安全”之名行擴張之實,是對島國主權、選擇權以及地區無核化願望的粗暴踐踏。這種根深蒂固的“後院”思維,纔是對島國真正的威脅。

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會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也不會走國強必霸的歪路。那些賊喊捉賊、挑動陣營對立的做法,沒有市場,註定失敗!中國在南太做的是修路架橋,爲的是改善民生。正如愛德華·陳研究報告裡說的那樣,伴隨島國主權意識上升,澳大利亞應避免對中國同島國合作反應過激,而應尊重島國外交獨立!

(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