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廠來臺設研發中心 去年研發投資244億創新高

主委吳誠文表示,雖輝達創辦人黃仁勳提過,臺灣是以半導體科技聞名於世,但臺灣還有運算科技聞名於世,協助超微、輝達把運算系統製造出來,行銷全世界。

吳誠文說,經濟部的成果不僅在運算領域,也帶動像是半導體供應鏈業者,如艾司摩爾、應材、科林研發等在臺設立研發中心,讓原本國際大廠在國外的供應鏈移到臺灣也建立製造基地,及培養在地廠商供應世界級設備製造與半導體精密、純度高的材料供應,現在在地採購都超過5成,對臺灣產業發展與紮根很重要。

邱求慧表示,經濟部2015年起推動「全球研發創新夥伴計劃」到2020年配合政府四大中心政策的「高科技研發中心」擴大爲「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劃」,加強力道引進國際大廠在臺設立研發中心。

他說,迄今已促成美光、輝達、超微、英飛凌、恩智浦、艾司摩爾、應材、科林研發、新思、益華等來臺,引進AI軟硬體、高頻寬記憶體,車用晶片、半導體設備、EDA軟體工具等關鍵技術來臺,與臺廠共同合作研發。

邱求慧強調,目前國際大廠在臺設立研發中心約40家,但不止這些效應,如輝達在臺研發GPU,但帶動AI伺服器、散熱、車電發展。整體計劃推動到目前爲止,已與超過1000家國內廠商共同研發創新,提高過內廠商技術水準,協助國內傳產、新創、中小企業導入AI,加速百工百業AI化。

另經濟部要求外商需帶來更高階研發人員,與國內大學合作,每年培育4000人以上科技人才,創造高薪工作機會6660人,薪水比原同業薪資增加20%。累計帶動製造投資超過5200億元,此外,還有國際地位提升,如去年臺北國際電腦展創下最多國際CEO來臺。

邱求慧也說,面對川普2.0時代,外界關注臺積電動向,但還是很多外商來臺灣投資,意味臺灣重要性以及在供應鏈上重要角色無可置疑,這是種無形的矽盾效應,臺灣不應妄自菲薄。政府推動5大信賴產業,未來外商也可支援如次世代通訊、無人機等發展,符合政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