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體檢之一/藍國會改革點燃仇恨戰 總預算成罷免最後一根稻草

▲國民黨團在立法院休息時間進行法案討論。(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崔至雲、鄭佩玟/臺北報導

2024年初大選後,民進黨繼續中央執政,國會卻是三黨不過半,國民黨躍居成爲第一大黨,形成朝小野大的局面。在嚐盡過去8年國會表決皆輸的慘況下,國民黨終於揚眉吐氣,所以從上會期的國會改革法案開始,接下來到《財劃法》、《憲法訴訟法》、《選罷法》修法,國民黨與民衆黨聯手,一路表決輾壓民進黨,過程中朝野對立逐步加劇,到了總預算審查時,藍白大砍各部會預算,致使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喊出大罷免,自此罷免焦土戰就此展開。

藍委陳玉珍曾在一次訪問中坦言,過去國民黨在國會是少數,表決一千次都是輸,就算按了三天三夜表決器還是輸,但還是得按,所以當第一次在國會表決竟然贏了,真得高興到要哭了!陳玉珍的話可以具體而微反映出藍委重回國會多數的心情,那是一種終於贏了的喜悅。但這樣的喜悅,在就任滿一年後,卻是迎來無情的罷免浪潮,藍委成了民團口中欲除之而後快的人。

國會改革是爭議起始點 被外界看到論述的貧瘠

外界對於藍委仇恨值的堆疊,國會改革案是一切爭議的起始點。綠委吳思瑤最常批評的是,國民黨扼殺了委員會中心主義。過去爭議性法案都儘量在委員會中充分討論,若無共識,再送朝野協商,而一旦在委員會審查通過的法案,院會表決時也不太會被推翻。但是國會改革法案打破這個規律,因綠營堅決反對藍白的提案,當時司法委員會召委吳宗憲以民進黨立委論述一直重複等理由,在未經充分討論的情況下,便將修正案迅速送出委員會,這樣的做法讓綠委不滿,直呼是「沒有討論,沒有民主」,更在一次委員會中提出40次散會動議,但也因人數不夠,提議都失敗。

跳過委員會的討論,朝野協商也難有共識,最後就只好直接上院會表決,藍委爲了避免夜長夢多,只好速戰速決,在院會故技重施,祭出停止討論動議,種種的做法激起綠營支持者青鳥不滿的情緒,圍攻立法院。

現在回頭看,藍白挾國會多數,一路將油門踩到底,忽略與社會對話的重要性,卻只是贏得短暫勝利,民進黨府、院、黨團、監院四路並進,聲請暫時處分與釋憲,最後攸關國會改革的立法院職權法,被憲法法庭判決多數違憲,藍營曾揚言,還要再繼續修法,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國會改革成曇花一現,所有修法回到原點,卻也讓外界看到藍營薄弱的論述能力,而綠營更是食髓知味,自此以後釋憲成了手中利器。

除了國民黨「沒收討論」爭議外,此屆的新科立委佔多數也是原因之一。在全部113席立委中,新任立委就有54席,其中,34席都是國民黨籍。對於不熟悉立院生態、不瞭解議事攻防的他們來說,只好跟着「黨團意志」走,而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個人特質鮮明,只要他認爲對的、想做的事,絕對勇往直前,但這樣的作風不僅讓黨團立委「跟隨」的辛苦,也讓國民黨負面聲音越來越多。

一名資深國會助理以過去曾任黨團總召的曾永權及林鴻池爲例,兩人當時在任時國民黨也是國會最大黨,但對於推動法案比較不會讓人覺得過於衝動,當與民進黨意見有衝突時也比較願意去溝通,加上當時的院長是王金平,「王金平沒這麼愛表決」,因此很多衝突都在爆發前就已澆滅。但現在的黨團不一樣,許多法案決策圈過於小,甚至很多法案的決策「只在傅崐萁的腦子裡」,黨團推完法案後,黨中央及智庫才知道,即便後續要滅火,也來不及了。

傅崐萁強勢作風是兩面刃 有人擔憂有人認同

不過傅崐萁的強勢主導,在某些藍營人士眼中不見得是壞事。就有藍營人士認爲,國民黨過去給人「溫良恭儉讓」形象,過去第9、第10屆等於是「被民進黨壓着打」,當時想要推動很多法案也推動不了,「現在國民黨等於是回饋選民的時候了」。記得第一次國民黨表決通過時,就有藍委激動表示「感動得熱淚盈眶」,可想而知國民黨被壓着打8年,現在終於吐了心中怨氣了。一位藍委也形容,國民黨成爲國會多數後,藍營選民期待高,過去民進黨通過的不合理法案,例如軍公教年金改革等,都希望國民黨能翻案,所以傅崐萁的作風雖然讓有些人不認同,但對於深藍支持者來說,「可能也只是剛好而已」。

傅崐萁的作風確實是兩面刃,藍營一開始的「過於樂觀」、「衝太快」,以爲「我多數,想怎樣就怎樣」,導致反作用力一一呈現,只知挾多數優勢,不斷的表決表決,完全不顧社會輿論,到最後反而搞得自己灰頭土臉,有些立委自恃選區藍大於綠,可以面對受傷,但有些新科立委則未必禁得起這樣的衝撞。

此外,提出過多爭議法案也是藍營被外界質疑的地方。一位國會法案助理無奈直言,「黨團開闢的戰場真的太多了」,常常一個法案提案沒完成,下一個法案就接着來,辦公室成員甚至來不及做功課,只能草草將提案送出。

該助理也提到,過去黨團要推動法案時一定是跟着黨中央文傳會,以及智庫方向走,兩方設定好推動法案的主軸後,就會開始做「教案」給立委,不管是輿論攻防,或是教育訓練,黨中央及智庫都有一套做法。

一名藍委直言,國民黨沒有意識到後勤的重要性,以爲戰場就在立法院而已,從一開始的國會改革法案要闖關時,民進黨在議場內的所有作爲終極目標都不是阻擋法案通過,而是爲了輿論戰在準備,因此國民黨一直處在捱打的狀態,主導議題的都是民進黨。

面對這樣的失分,藍委直言,要改善攻守的狀態其實國民黨是有主導權的,能主導立法院要進行什麼議題的是國民黨,黨團應該要與黨中央充分溝通,讓黨中央知道黨團的下一步,如此黨中央的資源能夠在立法院發動議題前提前準備好論述、圖卡以及民進黨可能的攻擊論點。

有了武力失了智力   罷免戰藍委壓力大

至於罷免潮「最後一根稻草」的總預算,曾跑過多年立法院的記者都知道,總預算「枯燥乏味」,外界不關注外更不會感興趣,但這次民進黨逕行將個別立委提案拉出來後大做文章,比如國民黨立委陳玉珍以公視報導偏頗、竄改歷史爲由,提案刪除文化部對公視捐助23億元預算案,就此引起軒然大波。藍營人士感嘆,國民黨團缺乏經驗跟危機意識,嘲笑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在朝野協商冗長唸經、杯葛協商的同時,沒有發現柯故意以此讓國民黨陷入3千個預算案海里,就算最後撤案,仍止不了輿論怒火。

藍委表示,黨團輕忽總預算案的後座力,民進黨搬出「砍社福」、「砸體育」、「凍健保」的簡單圖卡就可以輕易渲染民衆仇恨情緒,猶如當年「在怎麼野蠻」系列的翻版,一旦社會輿論定型,國民黨再怎麼解釋說,已撤案、或是刪減幅度縮小,仍被操作成是受了壓力才做的修改。

面對這次的罷免潮,有藍委認爲,現在連署書都已經送件了,再回頭思考戰略、戰術錯誤已經來不及,只能放眼這會期好好推動民生法案,讓第一階段資料審覈到第二階段空白期熱度冷卻,「面對民團無差別罷免,國民黨立委們同在同一艘船上,對從前再多不滿都於事無補,只能戴着鋼盔往前衝。」藍委認爲,都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但綜觀國民黨兩會期的表現,可以說是有了武力失了智力。

不可諱言,大罷免讓部分藍委面臨壓力,國民黨中央似乎也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因此黨主席朱立倫在一開工就喊出新會期要推動民生法案,而藍委們也紛紛在臉書上秀出過去一年在國會的成績單,無非也是要讓選民看出他們的努力。「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如果罷免已是箭在弦上,藍委們從現在開始的每一步路,都要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