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會600余天難入註冊關,景傑生物闖關創業板IPO緣何鎩羽而歸

導讀:即便早前在景傑生物IPO申報之初就因其高管團隊的穩定性等問題備受外界質疑,不過其還是順利地在2023年1月17日通過了深交所上市委會議的審覈。彼時幸運獲得監管層首肯的景傑生物應該沒有料到,該次過會便已經花光了他們此番IPO的所有好運氣。

本文由叩叩財經(ID:koukouipo)獨家原創首發

作者:陳渝川@北京

編輯:翟 睿@北京

擁有A股有史以來最簡陋高管團隊的擬IPO企業——杭州景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景傑生物”)還是未能創造新的上市紀錄。

2024年9月11日晚間,深交所宣佈正式終止了對景傑生物IPO的審覈決定。

這也意味着景傑生物還是未能成爲A股高管人數最少的上市公司。

雖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並未對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人數沒有作出規定,但在A股的上市企業中,因需滿足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高管團隊的人數與組成可謂五花八門,有的企業多則十餘位,少則也有三、四位的。

然而景傑生物這家以蛋白質分析技術爲核心的企業,如今其高管團隊僅由兩人組成——一位總經理和一個董秘,造成這一切的緣由則事發於其此次IPO申報前夕,多位高管的突發離職(詳見叩叩財經相關報道《景傑生物攜“最簡陋高管團”闖關創業板IPO:上市前夕高管蹊蹺出走過半 神秘機構入股半年獲利套利超千萬》)。

即便早前在景傑生物IPO申報之初就因其高管團隊的穩定性等問題備受外界質疑,不過其還是順利地在2023年1月17日通過了深交所上市委會議的審覈。

彼時幸運獲得深交所首肯的景傑生物應該沒有料到,順利過會便已經花光了他們此番IPO的所有好運氣。

從獲得上市委給出的“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後,景傑生物IPO卻未能順利進入註冊流程,至今已過去了600余天,但對於景傑生物IPO而言,時間卻彷彿靜止了一般,直到其被監管層叫停審覈,仍連向證監會提交註冊的資格都未獲得。

已然熬成創業板IPO待審“釘子戶”的景傑生物,在面臨上市無望的前提下,不得不以一種體面的方式爲自己此次資本之旅做結——據深交所上述最新發布的終止審覈決定顯示,景傑生物此次IPO的告吹是其與相關中介機構主動提出撤回上市申請材料的。

從2022年6月30日正式向深交所遞交創業板上市申請開始,景傑生物IPO就備受外界關注。

衆人目光的聚焦,並不是因景傑生物自身基本面多麼突出或創新技術能力如何卓越,除了其擁有A股IPO史最簡陋的高管團隊外,更來自於其此次IPO的中介機構在其保薦工作中所犯的“低級錯誤”而備受業內嘲諷。

爲此次景傑生物IPO保駕護航的保薦券商爲中信證券——這家素以業務專業度聞名的A股“投行王者”,卻在景傑生物的有關保薦工作中犯下了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失誤,並因此遭到了深交所的點名。

終究,隨着深交所對其IPO的叫停,景傑生物籌謀數年的上市計劃最終化成了竹籃中的一泓清水。

“景傑生物IPO過會後近兩年時間都未獲得進一步推進,或與其部分專利知識產權的爭議和業績問題有關。”一位接近於景傑生物的中介機構人士向叩叩財經透露,雖然在2023年初,景傑生物是以無需進一步落實事項通過深交所上市委審覈的,但其後,圍繞在其身邊的有關爭議卻並未就此消減,反而在此期間,更被爆出重要業務涉嫌造假的疑雲。

壓垮景傑生物IPO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或是與其在過去2023年中的業績規模難以進一步滿足創業板上市的要求有關。

據早前景傑生物IPO披露的相關財務數據顯示,在2020年至2022年中,其分別錄得營業收入1.53億、2.21億和2.52億,三年來營收的複合增長率也達到了38.07%,對應的扣非淨利潤爲3320.39萬、5277.79萬和6145.43萬。

按照修訂前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申報創業板上市的企業需滿足“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不低於 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 3 億元”。

此外,景傑生物該次IPO選擇的爲此前《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中給出的第二套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 10 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爲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 1 億元”。

在幾個月前的2024年4月30日,深交所根據新國九條的有關精神對創業板上市規則進行了修訂,將第二套上市標準上調爲“預計市值不低於 15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爲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4億元”。

雖然深交所表示根據新舊規則適用的銜接安排,對已通過上市審覈委員會審議的擬上市公司仍適用修訂前的上市條件,但早前,已有來自於國內大型投行的資深從業人士向叩叩財經表示,“按照之前證監會對類似問題的處理方式,要想獲得註冊結果,擬IPO企業還是至少需要滿足目前正在實施的相關上市標準的。”

在過去幾年,註冊制下的科創板和創業板審覈過程中,也都曾發生過類似修改上市要求和審覈標準的先例,雖同樣也有過渡期的安排,但那些在標準修訂前就已經通過交易所審覈的企業,如果不滿足新的上市要求的,照樣至今都沒有一例被成功註冊,且幾乎全部都以失敗告終。

綜合上述條件,景傑生物IPO若要繼續順利等待註冊並獲得成功,那麼其2023年的營業規模要至少達到4億以上纔有實現的可能。

縱然在過去幾年中,景傑生物的營業收入保持着持續增長的態勢,但要在2023年中超過4億規模,着實難度不小。

在終止上市之前,景傑生物並未公開披露其2023年全年的經營數據,但從其此前曾透露的2023年上半年營收情況來看,不容樂觀。

在2023年1-6月中,景傑生物的營業收入僅爲1.12億左右,而截至2023年6月30日之前的12個月中,其營收總計也僅約爲2.73億。

1)核心高管的蹊蹺離職與知識產權的隱憂

事實上,在景傑生物決定啓動IPO時,其也曾一度爲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組建過完備的高管團隊的。

2020年12月23日,景傑生物完成股份制改制並將目標指向IPO上市後,以上市合規爲前提,在其召開的第一屆董事會會議上,任命了4位高級管理人員組成了高管團隊。

除了目前任在職的總經理程仲毅和財務總監謝俊外,還有兩位副總經理——欒巍與潘紅陽。

2020年12月25日,自然人楊利所被景傑生物正式聘任爲董秘。

由此,景傑生物5人組的高管團隊正式成型。

但僅僅任職景傑生物董秘三個月後,楊利所便突然蹊蹺地辭任而去。

在楊利所離職後,董秘一職便由謝俊兼任,一直到如今。

在2021年3月到2022年初,由程仲毅、欒巍、潘紅陽和謝俊組成的景傑生物4人高管團隊還算穩定地度過了近一年的時光。

也正是在這一年中,景傑生物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盈利能力皆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這也爲其此次IPO的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景傑生物當期錄得營業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3%,也正是在此高增速下,使得其當年的扣非淨利潤終於從2020年僅3000萬出頭的規模一舉突破5000萬元。

有了業績的保障,2022年初,正當景傑生物躊躇滿志正欲遞交IPO申請的關鍵時期,在繼董秘楊利所在此次IPO報告期內離職後,欒巍與潘紅陽兩位副總經理也先後蹊蹺地在此敏感時點向景傑生物遞交了辭呈。

公開信息顯示,欒巍是在2022年1月6日正式離職卸任景傑生物副總經理一職的。

僅僅兩個月後,2022年3月17日,潘紅陽也辭去了景傑生物副總經理一職。

此時,距離景傑生物正式向深交所遞交IPO申請僅三月有餘了。

在經過一系列人事變動後,原本在IPO報告初期的2020年初,那多達5人的高管團隊——讓景傑生物基本面發生質的飛躍的管理者聯盟——最終僅剩餘了兩人。

在IPO申報前夜,高管緊急撤離,這背後到底有何“事故”?

早前一步離職的副總經理欒巍是否真的是因“個人原因”尚不得而知,但潘紅陽從景傑生物中的掛靴而去,顯然爲景傑生物的IPO推進規避了重要風險。

在景傑生物回覆深交所的問詢時,其曾表示潘紅陽自加入公司以來擔任抗體業務副總裁,主要負責公司抗體的開發與生產,後因個人發展原因主動辭任公司副總經理一職。

此外,景傑生物還稱,在潘紅陽就職期間,抗體業務始終處於程仲毅的領導,潘紅陽主要負責抗體的生產,而潘紅陽始終向程仲毅彙報工作,目前抗體業務由程仲毅負責,因此,潘紅陽的辭任“不會對發行人生產經營和業務開展產生不利影響”。

因潘紅陽在景傑生物提交IPO之前便已經離職,故在景傑生物提交的相關IPO申報材料中並未披露潘紅陽的相關從業經歷。

事實真的如景傑生物般所稱,潘紅陽真的對其“不會產生不利影響”的可有可無的存在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據景傑生物IPO申報材料顯示,截至日前,景傑生物共有13項發明專利,這13項發明專利則是景傑生物用以例證自身符合“創新、創意、創造”定位的核心技術優勢。

但這13項發明專利中,有7項爲繼受取得,僅有6項爲景傑生物原始取得。

這6項由景傑生物原始取得的發明專利,大部分皆是在2015年之前取得,2018年9月之後,至今四年多時間裡,景傑生物僅有一項發明專利誕生,那便是專利編號爲ZL202011336936.3的“一種識別H3K18la兔單克隆抗體穩轉細胞株及其構建方法”。

而這在景傑生物IPO報告期內原始取得的唯一一項發明專利,其發明者署名前兩位的則正是樑繼旺和潘紅陽,景傑生物的“全能”總經理程仲毅署名最後。

據叩叩財經獲悉,樑繼旺,原爲景傑生物高級研究員,2020年6月與潘紅陽同時加盟景傑生物,一年後的 2021 年 6 月也已從景傑生物離職。

“一種識別H3K18la兔單克隆抗體穩轉細胞株及其構建方法”的發明專利對於景傑生物未來的產品研發,重要性不可低估。

公開資料顯示,景傑生物目前主要通過提供蛋白質組學技術服務和抗體試劑產品,服務於生命科學基礎研究、藥物研發和臨牀診療。

景傑生物是在2020年將抗體試劑產品作爲未來重點發展的業務方向,此後,其大幅擴展抗體業務團隊,並將抗體試劑開發品類由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泛抗體擴展爲市場主流的抗體科研試劑和診斷抗體原料。

在IPO的申報材料中,景傑生物表示,自己作爲專業的抗體試劑產品供應商,已掌握鼠單克隆抗體、兔單克隆抗體、蛋白質修飾泛抗體等多種抗體開發技術。

此前,在接受深交所問詢回覆時,景傑生物也坦承,兔來源的單克隆抗體是一類新的單克隆抗體,在很多應用場景中有更優異的表現,也是未來科研抗體發展的熱點和趨勢,而景傑生物近兩年開發了近2000種單克隆抗體,其中近一半是兔單克隆抗體。

但在國內某知名的論壇中,一位自稱來自於景傑生物的前員工卻公開發帖爆料稱,景傑生物的兔單抗技術是從競爭對手處通過“挖角”而“帶過來”的。

上述自稱景傑生物前員工的有關人士稱,景傑生物“從abcam挖來潘總(當然潘總現在也走了),把abcam免單抗技術帶過來,做了一大堆目錄抗體”。

Abcam爲知名的國際抗體巨頭企業,在景傑生物IPO招股書(上會稿)中,其也將Abcam列爲主要競爭對手之一。

種種細節顯示,這位景傑生物前員工口中的“潘總”即爲已經離職的潘紅陽。

據叩叩財經獲悉,潘紅陽在入職景傑生物之前,曾在一家名爲宜康(杭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宜康生物”)的企業就職長達近十年,曾分別擔任IVD抗體開發團隊和IHC/ICC團隊高級經理、抗體研發鑑定部及診斷試劑開發部負責人。

2022年2月25日,在解剖學會主辦的《解剖學雜誌》上,潘紅陽作爲作者之一發表了一篇名爲《心傳導束相關特異性抗體制備及其在心臟疾病檢測中的初步應用》的期刊論文,其署名單位也爲宜康生物。

上述論文收稿日期爲2021年2月5日,修回日期爲2021年11月15日。

《解剖學雜誌》投稿指南顯示,來稿須經作者所在單位審查,提供加蓋單位公章的單位介紹信(註明材料真實可靠、未一稿兩投)。

也即是說,潘紅陽或在投稿日即2021年2月5日前仍在宜康生物處任職。

宜康生物恰好便是Abcam旗下分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Abcam全球已經超過10個分公司,分佈於歐洲,美洲和亞太區域,其中3個位於杭州、上海、北京。宜康生物爲Abcam杭州分公司,是全球研發中心之一,擁有設備和實驗中心,主要負責Abcam最重要的產品線之一兔單克隆抗體的研發和生產中心,杭州研發中心的產品目前供應全球。

潘紅陽一邊於2020年12月被任命爲景傑生物副總裁,另一邊在2021年2月還以宜康生物工作人員的身份投稿,便可知,潘紅陽在二者之間的任職可能幾乎是無縫銜接的。

那麼,如果真如上述景傑生物離職員工所述,免單抗技術是“潘紅陽從abcam帶過來的”,那麼目前景傑生物的有關專利歸屬便很可能難逃爭議的風險。

據《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爲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爲專利權人。

同樣據《專利法實施細則》(2010修訂)第十二條稱, “退休、調離原單位後或者勞動、人事關係終止後1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也屬於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

潘紅陽在景傑生物中作出的發明專利“一種識別H3K18la兔單克隆抗體穩轉細胞株及其構建方法”,其申請日爲2020年11月25日。

“不知道這個後面abcam會不會追究這個,可能沒上市人家暫時不追究吧,但是這是個雷!”上述景傑生物離職員工在爆料貼中擔憂地表示。

2)抗體業務陷數據造假疑雲

除了景傑生物重要技術來源存在爭議的風險外,上述離職員工還在相關爆料貼中直言景傑生物的抗體業務數據涉及造假。

景傑生物的主營業務按產品主要分爲兩大類,蛋白質組學技術服務和抗體試劑產品。

自2020年,景傑生物將抗體試劑產品定爲未來重點發展的業務方向後,抗體試劑產品所帶來的收入便大幅增長。

數據顯示,在2019年時,景傑生物的抗體試劑產品收入僅566.52萬元,佔當年的營收比重僅4.89%,但到了2020年,其來自於抗體試劑產品的收入便達到了1040.18萬,同比增長83%,佔當期營收的6.78%。2021年,更是抗體試劑產品業務爆發的一年,當年,抗體試劑產品爲景傑生物帶來了高達4966.32萬的收入,佔當期營收比重一步提升至22.47%。

2022年,抗體試劑產品佔景傑生物的營收比重還在進一步增長。僅上半年,景傑生物來自於抗體試劑產品的營收便達到了2177.06萬元,佔其營收比重的24.37%。

景傑生物在其此次IPO申報材料中稱,“在抗體試劑產品方面,公司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形成了創新性高端抗體開發與生產體系,報告期內開發了2000 餘種抗體科研試劑產品,從而助推了抗體試劑產品收入的大幅增長, 增強了公司的綜合服務能力,爲公司未來業績持續增長提供動力”。

但據上述景傑生物離職員工稱,景傑生物爲了出業績,開始給做蛋白組的科研客戶送抗體,很多客戶不需要,也強行給客戶寄送,最終結果是,很多抗體客戶根本沒要,“浪費在快遞那裡,或者被一些銷售轉手賣給了同行,賺個差價”。

“景傑內部這邊,爲了做出數據(因爲客戶不要,肯定也不會爲此付錢)把原蛋白組的合同中,分出一部分做成抗體的合同。變成抗體業務的增長。然後全國的銷售都參與了這個事情中去過(可以找離職的核實),這樣就做到了開頭說到的,抗體業務在短短2-3年裡面在技術一般,渠道沒有的情況下,也能創造快速增長的‘奇蹟’!”上述離職員工在爆料貼中進一步透露稱。

景傑生物的該位離職員工的所述的確並非空穴來風。

在景傑生物向監管層遞交的IPO申報材料中,種種細節也顯示,其抗體試劑產品的確存在“連賣帶送”的情況。

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景傑生物的抗體試劑產品產量分別爲2.37L、2.09L、18.29L、20.12L,銷量分別爲0.47L、0.61L、2.7L、3.76L,產銷率分別爲20.02%、29.03%、14.74%、18.69%。其中,2021年和2022年1-6月銷量中包括試用樣品贈送數量,分別爲0.14L、2.58L。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2023年初景傑生物公佈的IPO招股書(上會稿)中,其一面公開宣稱“公司抗體試劑產品業務尚處於前期發展階段,由於抗體試劑業務的高度專業性,公司必須具備相應的開發團隊,才能不斷擴充產品目錄以增強服務客戶的能力”,另一面卻已在大幅縮減抗體試劑產品研發人員數目,銷售人員卻被大量擴充。

在2022年6月,景傑生物向深交所遞交的身份IPO招股書(申報稿)中,其明確表示,截至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擁有員工326 人,其中研發人員 56 人,其中,“抗體試劑產品研發人員從 2019 年 1 月的 11 人增長到 2021 年末的 38人。

但在景傑生物最後一份公佈的IPO招股書(上會稿)中,其坦承,“抗體試劑產品研發人員從 2019 年 1 月的 11 人增長到 2022 年 6 月 30 日的 25 人”。

可見,在2022年上半年中,景傑生物的抗體試劑產品研發人員數減少了多達13人,“優化”超過了1/3。在同一時段中,其銷售人員數從111名增長至125名。

“我不瞭解這種行爲是不是屬於財務數據造假,合同造假等,我只想說,如果這種情況下投資人也是知情的,那就屬於一起打算上市割普通股民的韭菜”,上述景傑生物離職員工在相關爆料貼中寫道。

“離職員工的爆料也許存在片面的說辭,也可能帶有主觀色彩,但其提到的部分問題確實存在可疑之處,這也景傑生物作爲擬上市企業需要進一步給出合理解釋和說明的,有則改之,合規後再談上市,無則便繼續努力保持,等待此後更好的資本契機。”上述接近於景傑生物的中介機構人士坦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