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吳顯玲退休卸任董事長,公司高管平均司齡超15年 | 合規觀察與基金人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2025年3月21日晚間,國海富蘭克林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原董事長吳顯玲因退休原因離任,劉峻新任公司董事長,任職日期爲2025年3月20日。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在公告中表示,吳顯玲任職期間,帶領公司始終堅持“誠信、穩健、前瞻、一流”的經營理念,大力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的文化導向,打造主動權益業務特色,推動公司踐行以客戶利益爲核心的長期主義文化,引領公司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在公司戰略發展方向、企業文化建設、人才梯隊培養等各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成效。
“公司對吳顯玲女士任職期間的工作表示充分認可,對其爲公司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給予高度評價,並對其致以由衷的敬意和感謝。”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稱。
此次接任公司新掌門的劉峻,同樣來自股東方國海證券。據瞭解,劉峻此前擁有監管工作背景,以及國海創新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國海證券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等履歷。
差異化發展
公開信息顯示,國海富蘭克林基金成立於2004年,是一家券商系合資基金公司。其中,國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持有51%的股份,外方股東鄧普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則持有49%的股份。
而據瞭解,早自2002年起,吳顯玲就已參與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籌建。2006年,彼時曾任國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的吳顯玲正式加盟國海富蘭克林基金。2010年起,吳顯玲擢升國海富蘭克林基金董事長,至今已有15年,可以說是公司元老級的掌舵人。
相比於同期成立的其他老牌公募,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規模發展顯得相對滯後。截至2024年年末,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爲844.84億元,全市場排名第68位。
比起“大而全”的發展路線,國海富蘭克林基金選擇了一條深耕細分業務能力圈的差異化發展道路。
目前,主動權益和國際業務是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兩大特色。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公司在QDII方面以54.29億元的管理規模進入了全市場前20位,也是前20名中唯一總規模在千億元以內的公司。
主動權益方面,國海富蘭克林基金也注重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和風險控制,培養出了徐荔蓉、趙曉東、徐成等一批知名基金經理。
記者還注意到,過去五年來,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在公開表述中對其整體投資風格的定義,逐漸經歷了從“偏向成長”到“偏向價值”的轉變。
管理團隊相對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另一大特色還在於其人員的穩定性。
在公募基金行業規模持續擴張的背景下,高管和基金經理的人事變動日益逐漸呈現出常態化特徵。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今年以來便共有62位公募基金高管發生變更,涉及39家基金公司,其中,董事長變動人數爲4人,涉及3家公司;總經理變動人數爲16人,涉及8家公司;變動人數最多的職位是副總經理,達到25人,涉及23家公司。
但相比之下,儘管國海富蘭克林基金也在2011年前後,因中外股東間的管理矛盾經歷過較大的高管換血風波,但此後的高管團隊整體不斷趨於穩定。在2021年林勇因離任公司總經理後,公司迄今尚無因個人原因卸任的高管。截至2024年末,國海富蘭克林基金高級管理人員平均司齡超過15.9年。
在投研方面,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核心人員也比較穩定。Wind數據顯示,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目前擁有16位基金經理,其中投資總監徐荔蓉、權益總監趙曉東、固收總監劉怡敏擔任基金經理超過10年,公司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8.63年,明顯超出行業平均4.71年的水平。在過去一年,公司僅有1位基金經理離任。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表示,自成立以來,公司充分依託中方股東國海證券在綜合金融服務領域的資源優勢以及外方股東逾 75 年的資產管理經驗,深度融合國際投資理念與中國市場實踐,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公司治理體系與市場化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