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客運碰7困境年虧4億 賣地瘦身拚財改轉盈
國光客運公司啓動財務改善瘦身計劃,拚年底轉虧爲盈。(蔡明亙攝)
國光客運今年2度延遲發薪,本報掌握,疫後營收雖逐年回溫,但年度虧損不減反增,前年虧損3.4億元,去年擴大至4.2億元,且去年借款利息就得付3.7億元。疫情迄今國光客運向銀行借貸約30億元,每月平均需付本金息約8千萬元。面對7大經營困境,爲開源節流,國光客運啓動財務改善瘦身計劃,出售土地或房舍、盼信保基金支持、運價合理調漲等,拚年底轉虧爲盈。
國光客運目前經營國道、公路客運及市區公車共119條路線,範圍貫穿臺灣西部與山區,遍及北部、中部、南投、屏東及墾丁等地。
據掌握,國光客運疫後營收雖逐年回溫,2023年18.8億元、2024年21.1億元,但年度虧損卻擴大,自3.4億元大增至4.2億元,年度需還利息也從前年的1億元增至去年的3.7億元,且2020年起受疫情衝擊,迄今連年虧損,已5年未發放股利,如今還有每月薪資約7千萬元、油錢約5200萬元等必須支出,也爲公司資金調度帶來挑戰。
國光客運高層說明,昔承接臺汽許多偏遠路線,身負社會責任與公共運輸使命,疫情期間虧錢向銀行借貸,如今面對還利息高峰,營收有起色但不足,疫情迄今,公司始終有資金調度問題,雖政府有紓困補助,仍須靠信保基金支援,因每日的薪資、油錢、場站都要維持正常營運。
據分析,國光客運面臨7大困境,國道路線就有53條佔大宗,疫情衝擊下,國道客運不像市區公車有縣市政府即時的大力支援,也不比公路客運有偏遠路線虧損補貼;經營許多偏遠路線,載客率不佳仍須維持營運;運價調整未合理反映成本;半價優待票因交叉補貼造成虧損,政府未有相關補貼,淪爲交叉虧損;駕駛荒未解,營運模式需調整;疫情時期流失客源未明顯迴流等。
「國光客運像只大象,走不動、跑不快、也飛不起來」知情人士坦言,受限本身資產環境與政府政策,維持生存相當辛苦,若高速公路上少了國光客運,就好像缺了什麼,政府應有更好政策支持,讓社會看見,只要國光客運在國道跑,就看見政府對客運業的支持,成爲「客運國家隊」。
相關人士直言,過去客運業主導國道,中央針對客運業制定法規與相關補貼規定,許多限制性的規定,但面對疫情衝擊、雙鐵夾殺等難題,不少規定都是以當年情勢制定,現在大環境改變,已不合時宜,政府應對客運業強力輔導。
針對財務改善計劃,國光客運高層表示「今年是關鍵年」,去年下半年已減班優化路線,並將較賺錢路線增班,今年上半年營業面已有改善,現階段首要關鍵是信保基金的申請,來支持這關鍵時刻,若信貸下不來,許多可行性高的計劃將面臨斷頭危機,恐致員工與駕駛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國光客運也規畫處分旗下資產,今年已將宜蘭、屏東及臺南的土地或場站售出,後續還有埔里、嘉義及彰化等地資產要處理,目前在臺北總公司使用的辦公室也賣出,將租賃對面過去臺汽辦公室,挹注資金即時止血,預估會有11億元現金匯入。
「老闆和員工都在繼續努力,不希望解散!」國光客運高層說,研擬針對14條虧損路線做停駛或調整優化,另外預計今年底前,還會有不超過10條公路、國道路線將調整,未來盼配合公路、國道客運的運價調整、以及資產的處分,讓國光可有起死回生機會。
國光客運高層喊話,信保就是關鍵一步,公司將「瘦身」找出虧損點進行調適,對後續很有願景,規畫出來也絕對可行,國道客運可照顧到雙鐵外的「最後一哩路」搭乘需求,具有及門性特質,盼破除惡性循環順利繼續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