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男孩上建中讀完博士!和治療醫師攜手研發自閉症AI工具獲獎
▲鄭中遠罹患過動症,在藥物治療與相關資源協助下,完成博士學業還跨領域研究精神疾病,與治療他的臺大醫師高淑芬合作研發醫療AI獲獎。(圖/臺大醫院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35歲的鄭中遠畢業於建中,很難想像他小時候是個難帶的孩子,不但上課坐不住、捉弄同學,被老師罰跑操場是日常,聯絡簿也滿是紅字,一直到國中時期面臨叛逆期與課業壓力,才就醫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接受治療加上特教資源協助,不但上建中、完成博士學業,還和這一路上幫助、治療自己的臺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共同研發自閉症AI篩檢診斷輔助工具,獲得國家新創獎肯定。
爲響應「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臺大醫院今(23)日攜手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臺灣精神醫學會舉辦「連結世界,守護兒少精神健康」記者會,呼籲社會關注兒童與青少年身心健康。
鄭中遠出席分享自己經驗,他從小就有相關問題表現,但直到國中課業壓力大又遇上叛逆期,爸媽覺得壓不住他,纔開始尋求醫療幫助,認識了高阿姨(高淑芬),也確定有過動症,透過藥物治療;且當時還沒有長效藥物,一天得吃三次藥,他很感謝當時同學都會幫忙提醒。
鄭中遠回想,自己對吃藥這件事無感,但同學觀察發現他明顯變得比較能控制行爲!另透過學校特教資源幫助,最終考上建中、長庚、陽明大學。鄭中遠研讀資工領域,因爲與高淑芬的認識,被建議可以跨精神相關領域,最終共同研發出新一代自閉症人工智慧篩檢與輔助診斷工具,榮獲國家新創獎。
▲臺大醫院副院長、精神醫學部醫師高淑芬。(圖/臺大醫院提供)
高淑芬擔任衛福部臺灣精神疾病防治諮議委員會召集人,她分享於2015年到2017年受衛福部委託,首先以最新精神疾病診斷準則進行臺灣兒童精神疾病全國流行病學研究,針對全國近一萬名8~15歲學童與父母老師進行訪談,其中有4816名學童接受兒童精神科診斷會談,整體精神疾病的加權終生盛行率與六個月盛行率分別爲31.6%與25.0%。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兒少精神疾病(終生盛行率與六個月盛行率)依序爲焦慮症(15.2%、12.0%)、睡眠障礙(12.0%、6.2%)、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10.1%、8.7%)、妥瑞氏症(2.6%、2.1%)、憂鬱症(2.8%、1.1%)、對立反抗症(2.6%、2.0%)、強迫症(1.4%、0.8%)、自閉症(1%、0.21%),以及自殺意念(8.2%、3.1%)、自殺計劃(3.6%、1.7%)、企圖自殺(0.7%、0.3%)。學校霸凌受害(15.5%)及加害(9.3%)、網路霸凌只有受害(7.9%)、只有加害(2.4%)、同時霸凌受害及加害(5.7%)。
高淑芬也提到,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的盛行率是明顯高於健保統計的曾就醫率,以一般精神疾病爲例,實際流病調查看到盛行率達25%,但健保就醫僅有2.8%,且健保資料就醫以自閉症、過動爲主,焦慮、憂鬱相對低估。總結來說,精神疾病在臺灣兒童族羣中相當常見,這突顯提升大衆認知、早期發現與預防介入之必要性。
但怎麼樣的情況顯示孩子可能需要做相關求助?高淑芬分析,家長如果發現自己孩子發展狀況和其他孩子不同,即便幫忙也不太能改變,甚至當其他人快樂活動時,他就躲起來哭、不喜歡參與活動等情況,建議可以先來診斷,瞭解孩子的問題在哪邊,是否與適應問題相關,又或者有需要接受治療協助。
此外,臺灣最新的長期研究發現,運動體適能可以大大減少青少年及年輕成人的精神疾病罹患率,高淑芬建議,除了一般體育課之外,孩子應該要有更多的運動。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連結世界,守護兒少心智健康,臺灣響應2025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記者會。(圖/臺大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