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妮——爲機器裝大腦

初見郭東妮時,很難將眼前皮膚白皙、聲音甜美的“95後”萌妹子與技術團隊負責人、技術骨幹這些字眼聯繫在一起。這位有着反差萌的女孩,是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高端裝備事業部副總工程師郭東妮。多年來,她攻克先進製造領域多項技術難題,打造多個行業首臺(套)產品。

2017年,郭東妮在湖南大學學習視覺感知算法專業。讀研期間,她主動加入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實習,參與研發“水泥袋裝車”機器視覺智能化升級項目。“研發工作不能脫離生產實際,既要在實驗室做好技術創新,也要紮根生產一線解決實際問題。”郭東妮說。

水泥行業裡,傳統的裝車往往需要工人進行高強度體力勞動,用機器搬運貨物則能大幅減輕工人負擔。“我們要做的,就是爲機器裝上‘眼睛’和‘大腦’。”郭東妮說,“讓機器準確完成裝卸和搬運並非易事,每一步都需要用相機來‘看’,用算法來思考分析。”

郭東妮與團隊花了1個多月時間,蹲守裝車巷道,在生產線旁埋頭調試。設備測試階段,機械手抓破水泥袋,導致水泥灰從高空傾瀉而下的事情常有發生。“每次調試結束,摘下面罩,我們的耳朵和鼻子裡全都是粉塵,手上也沒有一處是乾淨的。”郭東妮說,“過程雖然辛苦,但結果卻是喜人的。”她研發的算法和軟件能保障機械臂精準抓取水泥袋並放至指定位置上,進而支持團隊成功研發出袋裝物料裝車系統,並被國內多家水泥生產廠商採用。

2020年碩士畢業後,郭東妮正式入職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並很快成爲智能製造一線的技術骨幹,擔任視覺識別技術團隊負責人。

一次,郭東妮接到爲傳統紡織行業研發智能驗佈設備系統的任務。當時,國內尚無成熟解決方案,她帶領團隊到安徽滁州一家紡織廠開展技術攻關。“布匹種類繁多,不同布緞的特性不同,我們需要先收集各類布匹瑕疵數據,建立基礎樣本庫。”郭東妮回憶,爲確保檢測精度,她和團隊成員連續數月在紡織廠內採集苧麻布、純棉紡織布、混紡織布等數萬組數據。

形成數據基礎後,郭東妮把車間當作實驗室,帶領團隊開展運行測試,進行上千次算法迭代,終於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布匹瑕疵智能檢測系統,該系統能夠識別布匹顏色、原材料以及複雜工藝,誤檢率低於0.1%,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放了工人的雙眼。

“智能設備替換傳統設備是大勢所趨,機器變得更‘聰明’,工人變得更輕鬆,我也感到開心。”郭東妮說,“我將以匠心立業、以創新築夢,將工匠精神傳承下去,推動更多中國智造走向世界。”(經濟日報記者 謝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