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GPU加速突圍:業績爆發,上市競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駱軼琪 廣州報道
隨着國內頭部GPU芯片公司相繼奔赴上市,國產GPU生態的發展進程更清晰地呈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多家國產GPU芯片公司在2024年迎來收入和未來潛在收益的大爆發,這得益於近年來國內市場對AI智算需求的躍升。
今年初,DeepSeek興起進一步引發的浪潮也在推動國內AI芯片需求,尤其是在AI端側落地方面。因此在今年前三個月,國內頭部GPU芯片公司的收入再度實現快速成長,印證了業績成長的可持續性。
當然在自主架構、軟件生態體系構建方面,國內AI芯片仍在蓄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爲影響公司盈利能力的條件。
在自主化發展浪潮下,國內計算芯片生態也在探索更高效、聚合的成長方式。無論是產業鏈之間的整合、自研ASIC芯片,還是發力超節點集羣,新的生態發展故事正在書寫。
業績爆發
梳理摩爾線程和沐曦集成電路兩家公司的招股書,不難發現,2024年兩家公司均迎來業績爆發。而國內已經上市的寒武紀和海光信息等芯片企業,處於同樣的快速成長態勢。
摩爾線程招股書顯示,2024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32億元,同比大增257.02%。近三年來,公司收入重心在持續變化,2022年以桌面級圖形加速業務貢獻71.44%主營收入;2023年專業圖形加速佔據接近的比例;到2024年,新增的AI智算業務成爲公司77.63%的主營收入來源。
觀察GPU巨頭英偉達的業績不難發現,傳統圖形加速類產品更容易受到行業週期性和經濟環境所影響,在當前AI大模型加速發展的背景下,顯然紮根AI智算領域有更確定的成長性,並收穫高盈利能力。
招股書透露,摩爾線程2024年AI智算產品增長,主要源於市場對大模型訓練、推理部署、GPU雲服務等需求大幅提升;桌面級圖形加速產品收入呈現下降趨勢,主要由於公司戰略重心調整,將資源集中於高毛利、高性能的細分市場。
因此在2024年,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高達72.32%,但在2023年這一數字還是27.84%。可見,AI智算帶動了更高的產品價值。
沐曦集成電路面臨類似的情況。招股書顯示,2024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爲7.42億元,同比暴增1354.9%(2023年主營收入5141.09萬元)。
該公司也經歷了主要業務的變化,2024年,訓推一體系列是公司的核心收入來源,其中GPU板卡方面佔總收入的68.99%,GPU服務器佔比28.29%;在2023年,GPU服務器還沒有形成具體收入。而在2022-2023年,公司的收入分散在訓推一體、智算推理等不同系列產品中。
此外,沐曦集成電路還披露了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出其業務增長的可持續性。該季度,公司主營收入已達3.2億元,已經達到前一年主營收入的43%。
在今年前三個月,訓推一體系列的GPU板卡收入佔比飆升到97.55%;佔比次之的是智算推理系列的GPU板卡,收入佔比1.25%。
收入的暴增也體現在對外採購方面。從沐曦披露的向前五大供應商採購情況來看,2024年也出現暴增,從前一年的1.76億元,提升到年內9.99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向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就超過了2023年一整年的採購數。
沐曦的主營業務毛利率也維持在較高水平,2024年爲53.48%,不過相比前一年(64.27%)有所波動下滑。
此前已經發布一季度報告的寒武紀和海光信息同樣處在穩定成長期。寒武紀在2024年四季度開始,已經實現扭虧爲盈;2025年一季度實現營收11.11億元,同比大增4230.22%,歸母淨利潤3.55億元,同比大增256.39%。
海光信息是CPU+DCU(協處理器,一種GPGPU芯片)雙輪驅動的企業,其業績表現更爲穩定。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同比增長50.76%、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75.33%。
從短期內潛在收益角度看,一季度海光信息的合同負債大幅增長,一季度爲32.37億元,同比增長258.47%。一般來說,合同負債意味着客戶的預訂合同款項,結合公司在此前年報中的表述,這意味着其爲客戶將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大增。
反觀摩爾線程,2024年公司的合同負債爲1.73億元,同比增長220.37%;沐曦集成電路同年合同負債爲1.34億元,同比增長294.12%。
這顯示出,在AI大模型作爲底層技術快速迭代發展的背景下,國產GPU芯片廠商正迎來可持續性成長機會,雖然不同公司由於起步、發展時期有所不同,整體收入規模和盈利能力表現差異、採取的技術路線也各有定位,但其市場化能力正持續獲得印證。
TrendForce集邦諮詢認爲,中國AI服務器市場預計外購英偉達、AMD等芯片比例會從2024年約63%下降至2025年約42%,而中國本土芯片供應商(如昇騰等)在國有AI芯片政策支持下,預期2025年佔比將提升至40%,幾乎與外購芯片比例平分秋色。
生態加速
當然,由於全球GPU芯片巨頭英偉達更早創立,其核心硬件能力,尤其是在IP等方面均相對封閉,令其地位難以被撼動。而英偉達更不容忽視的是軟件和生態層面有接近20年積累,導致應用廠商的遷移也並不容易。
在底層核心技術方面,國產GPU又是如何定位?
沐曦集成電路明確提出了全棧自主的方向。招股書顯示,公司深度積累了GPU IP(包括指令集、微架構等)、GPU SoC、高速互連、GPU軟件等核心技術;軟件層面,自主構建的MXMACA軟件棧是全棧式工具鏈,涵蓋應用開發、功能調試和性能調優等核心環節,同時高度兼容國際主流(英偉達主導的)CUDA生態。
摩爾線程提到,其全棧IP技術自主化,具備覆蓋GPU芯片全生命週期的自主研發能力,可以實現千億門級超大規模SoC的完整設計閉環。
該公司着重提到了智算中心的方案能力,支持萬卡級規模擴展能力,單集羣可部署超1000個計算節點,每節點集成8顆自研OAM模組化(OCP Accelerator Module)GPU。
兩家IPO公司均成立於2020年,目前均未實現盈利,一定程度就與其市場化、生態化能力還需持續積累有關。
沐曦集成電路在招股書中坦言,期內公司虧損的原因主要在於:國內芯片滲透率低,生態建設需突破、市場拓展呈現漸進式發展;公司重點AI芯片產品進入重點行業客戶需要經歷嚴苛的技術驗證和生態適配週期,目前收入規模難以覆蓋成本費用支出;需要維持較高研發投入等方面。公司並未編制盈利預測報告。
沐曦方面測算,達到盈虧平衡點的預期時間爲2026年。摩爾線程則提到,基於對技術趨勢和AI、自動駕駛、遊戲等領域市場前景的分析,預計最早將於2027年可實現合併報表盈利。
但顯然,國內GPU芯片公司都在加速推進國產計算生態的發展。
海光信息是典型,近日其宣佈計劃收購中科曙光,7月9日發佈的公告顯示,各方在積極推進本次交易工作,但盡職調查工作尚未完成。
財報顯示,曙光信息是海光信息的股東,前述兩家起步於中國科學院的商業化機構,倘若完成此次整合,顯然將成爲一家涵蓋芯片到服務器的完整生態鏈公司。
此外,今年初DeepSeek的爆發,引發一衆國產GPU芯片公司積極展開適配,推出一體機類目產品,也有望強化國產算力生態鏈的能力。
3月19日,“沐曦MetaX”官方平臺發佈消息稱,沐曦曦雲C550通用計算GPU已完成與DeepSeek R1-671B大模型的適配,通過中國信通院AI芯片和大模型適配驗證;5月7日,摩爾線程官方發佈消息稱,其自主研發的訓推一體計算卡摩爾線程MTT S4000和DeepSeek-R1 671B大模型,通過了中國信通院相關推理場景驗證。
CIC灼識諮詢高級諮詢顧問張笑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DeepSeek對於中國AI芯片廠商的利好非常確定,通過合作,中國芯片廠商加速了深度學習框架和分佈式訓練適配,推動了中國的“國產算力+國產大模型”閉環生態。
此外,在進一步提升芯片計算效率方面,國內也在探索推出超節點集羣相關產品,其本質是通過引入交換芯片,加快數據處理效率。
“這其實是英偉達此前提出的概念。”一名資深行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其核心要點在於,將數據傳輸儘可能放在芯片內部,不行再到機內、卡間去解決。“未來所有的智算,都不只是GPU芯片的問題,還涵蓋網、算、存等多個維度,共同提升能力。”
集邦諮詢認爲,在國際形勢變化與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將凸顯中國芯片供應商如華爲、寒武紀,以及各家國內雲服務廠商投入自研ASIC芯片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並帶動AI服務器市場朝向不同生態體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