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盤州:“娘子軍”“治”出幸福路
張燈結綵、人潮涌動,鞭炮聲、禮炮聲此起彼伏。當天是色綠村二組李大媽她兒子娶媳婦的日子,女同志們早早就到李大媽家忙前忙後,整潔劃一的服裝、麻利幹練的手腳、其樂融融的身影,繪就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貴州省盤州市竹海鎮色綠村有一羣在環境整治、調解糾紛、紅白喜事等工作一線的“娘子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長、黨支部書記、村兩委幹部、網格員全是女同志。她們將8個村民組4個自然村寨的20多名留守婦女組織起來,組建了色綠村娘子軍和村嫂團,挑重擔、當先鋒、作表率,彰顯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娘子軍”本色。
創新“她”模式 織密治理“一張網”
色綠“娘子軍”探索實施“1+1+4+N”(一個黨支部+一支“娘子軍”+四個“村嫂”團+N名網格羣衆)治理模式,鼓勵廣大婦女跳出家庭生活“小竈臺”,登上鄉村治理“大舞臺”,走出一條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色綠之路。
由網格員、聯戶長等基層力量充當普法宣傳的帶頭人,通過常態化的入戶走訪、開院壩會面對面地向羣衆講解法律常識,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權。定期舉辦法律知識專題講座,結合實際案例,羣衆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利用網格微信羣開展接地氣的法治宣傳,讓羣衆成爲法律明白人。截至目前,集中開展宣傳活動10次,法律知識講座2期。
針對普通的糾紛,她們依託村級人民調解員和網格員通過“情、理、法”相結合的方式,促進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對於複雜的糾紛,他們加強與司法等部門的聯動協作,採取聯合調解、司法確認等方式,重大矛盾糾紛和風險隱患由掛村領導組織力量協調處置。爲防止防範矛盾反覆,她們還及時回訪,做到動態感知,實現長效化解。截至目前,化解矛盾糾紛21件,化解成功率爲91%,回訪滿意度達97%以上。
激活“她”力量 融入發展“一盤棋”
色綠村四網格地處偏遠,通組路缺乏維護保養,早已裂跡斑斑、多處塌陷,車子掉頭、會車很難。這不,色綠“娘子軍”想把這條“坎坷路”修成致富發展的“振興路”。可這剛有想法,就遇到問題。
於是,色綠村第一書記、村支書、婦女主任、網格員、志願留守婦女們組成的“村嫂”說事團,把幾位“有想法”的羣衆請到“農家說事小院”,讓幹部羣衆一起做工作。
王大媽因爲與鄰居有墳圈地界糾紛,這纔不配合村裡的工作。“村嫂”把兩家人都請來,暢所欲言把矛盾理清,村裡老人們清楚老歷史,加上土地憑證、買賣合同等實據,王大媽終於釋懷。
李大爺因爲低保被取消了,心裡有怨氣。“村嫂”現場耐心講解低保標準、“三類人員”等政策,又讓他的家裡人“抓緊攻勢”,再加上同樣被取消低保的村民“現身說法”,終於讓李大爺“回心轉意”。
唐爺爺只是覺得修這路對他家作用不大,“村嫂”請來他的研究生孫子做“說客”,加上鄉親們七嘴八舌“好言相勸”,唐爺爺當場承諾修路時他會和孫子一起幫忙……
發揮“她”影響 推動幹羣“一股繩”
“村民們這麼團結,這樣熱火朝天的場面是我沒有想到的!”色綠村第一書記張麗瓊感慨道。
瞧那邊,頭裹毛巾正揮舞鋤頭掏挖溝道的身影正是村裡的婦女主任孫梅。灰頭土臉但幹勁十足,汗流浹背但笑容滿面。“我們不衝在前怎麼好意思讓羣衆衝在前?”孫梅一邊擦着汗水一邊說。
幾個小年輕人不懼日頭不叫苦、不怕荊棘不喊累,小小肩膀扛竹竿,一趟一趟運送忙。幾個才上小學的留守兒童個頭雖小,乾的卻不少,這裡送鐵絲,那邊遞鋸子……
溝沿邊,一排排婦女並坐,一個個竹條欄板已經初具雛形。有的人手上紮了竹刺,有的人手上佈滿血痕,但她們有說有笑,絲毫不影響幹活進度,百來米的水溝鋪設過半了……
路口處,“村嫂”們帶領老黨員、老軍人、自願出工出勞的鄉親們扎鋼筋、運砂石、鋪水泥,忙得不亦樂乎。老黨員鬚髮皆白,幹起活來一點不輸年輕人,老軍人乾瘦如柴,扛起鋼筋來還不讓旁邊人幫忙,出工出勞的鄉親們都是婦孺老幼幹勁十足……
“村嫂”們忙前忙後,察民情、訪民意,以需求摸排、政策宣傳、節日送暖等方式走村串戶,及時瞭解羣衆所思所想,鼓勵村民積極出謀劃策,用“巾幗紅”繪就鄉村振興最美底色。(餘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