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交通職大推出重磅研究 賦能新型公路交通技術人才培養

在“新質生產力”加速成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核心引擎的背景下,職業教育正經歷系統性變革。面對公路交通行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需求,如何重構育人體系以培育適配新產業的技術人才,成爲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命題。

近日,貴州交通職業大學鄭鋰教授團隊發表的重磅研究成果,聚焦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多元辦學模型及路徑,爲這一命題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其前瞻性理論與可操作實踐模型,成爲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生動範例。

理論突破:以“價值共創”重構產教融合底層邏輯

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正加速重構交通行業技術邊界。公路設計施工已從傳統機械操作轉向數字建模、智能監測、遠程控制協同;公路養護則依託無人機激光雷達、BIM平臺、AI識別技術實現智能化升級。

行業轉型推動人才需求迭代——從“能幹活”向“能看懂數據、能跨界溝通、能操作系統”的新型技術人才轉變,對畢業生掌握智慧工地、智能檢測、遠程監測、BIM等新技術的要求顯著提升。

“傳統職業教育中單一學科知識傳授、課堂講授爲主的模式,已難以支撐這種轉型需求。”研究團隊指出,從“單向傳授”轉向“跨界協作”,“校內封閉”走向“產教共育”,成爲職業教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選擇。

“研究的核心突破在於引入‘價值共創’理論,重塑產教融合的底層邏輯。”貴州交通職業大學教授鄭鋰解釋,傳統校企合作多基於“企業需求—學校供給”的二元邏輯,將學生視爲“產品”,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下複雜的人才生態需求。

而“價值共創”理論構建了全新框架:學校、企業、政府、行業組織共同組成“服務系統”,各主體均爲價值的共同創造者。其中,企業既是用人單位,也是教學內容設計者、實踐導師和課程更新反饋者;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制度制定者、資源協調者和政策推動者;學校則從封閉育人主體轉變爲行業技術演進的教育中樞。這種基於互動協同的模式,爲職業教育注入了系統性活力。

模型落地:“多元辦學雙層網絡”破解產教融合痛點

爲將“價值共創”轉化爲實踐,研究團隊創新構建“多元辦學雙層網絡模型”,針對性解決產教融合“合作淺、落地難、互動弱”的長期難題。

該模型中,上層網絡匯聚學校、企業、行業組織和政府,承擔資源聚合、制度建構和機制制定職能;下層網絡爲學生組成的人才網絡,既是服務對象,也是系統核心產出。兩層網絡通過共享數據庫、動態信息交換、成長軌跡追蹤等形式形成“共生互動”生態:企業可實時發佈人才需求、調整崗位方向,學生能依據興趣和發展路徑匹配實訓項目,政府通過制度支持實現資源調配與激勵。

這一模型的核心價值在於打造“集約+開放”的育人生態,推動職業教育從“單打獨鬥”轉向“羣體合力”的人才協同培育。

實踐驗證:構建“教研融合—項目實戰”育人閉環

“這不僅是紙面理論構想,貴州交通職業大學正是在這套思路指引下,走出了一條‘教研融合—企業協同—項目實戰—全過程育人’的改革路徑。”貴州交通職業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以該校道路與橋樑工程係爲例,作爲擁有67年辦學歷史的“貴州交通名匠大師搖籃”,其構建的路橋專業羣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羣,正通過三大舉措實踐“價值共創”理念:

——打造真實場景育人平臺。依託全國唯一的真橋真隧校內實訓平臺(含鯤鵬橋、臥龍山隧道等實體資源),以及2個國家級實訓基地、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形成“以真實工程爲依託、企業導師參與指導、跨專業協同設計”的教學模式;

——構建多元協同機制。通過與貴州交投集團、高速集團等龍頭企業共建產教融合生態,創新“訂單班+課題共研+導師雙配”體系,實現“企業崗位進課堂”與“學生技能進工地”的無縫銜接;

——強化“雙師型”團隊支撐。通過組建高水平教師隊伍,推動教學科研與行業技術演進同頻,成爲貴州“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的典型。

專家評價:爲職業教育轉型提供“系統性解法”

“多元辦學不僅是育人模式的轉型,更是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的一次躍升。”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成果專委會副主任,同時擔任河北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研究院院長的池雲霞作出這一判斷。

在她看來,隨着“交通強國”“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在新時代新產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愈發凸顯。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需從傳統的“教會幹”向“引導創、支持變、促進聯”方向升級,這已成爲行業改革的重要探索路徑。

池雲霞特別指出,貴州交通職業大學的研究突破了“補短板”的傳統思路,通過在人才供給邏輯中融入多元主體協同機制、在教育模式中嵌入服務系統思維、在制度設計中注入激勵與反饋功能,爲高職教育系統邁向新質生產力時代提供了一套可推廣、可借鑑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職業教育的未來,或許正蘊含在這樣‘模型+路徑+實踐’三位一體的探索中,悄然開啓新的發展範式。”池雲霞總結道。(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