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制職業索賠 營造良好環境

□ 以“打假爲名、行牟利之實”的職業索賠現象,不僅擠佔了有限的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還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有違法治精神和社會公平正義。化解職業索賠亂象,不是對假冒僞劣行爲的放任,而是要充分理清索賠行爲是否具有“惡意”。

□ 規制職業索賠行爲一體推進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建設,需要立法、司法、行政部門以及企業、平臺等社會各方面同向發力。應理性看待職業索賠,既承認其階段性價值,也要警惕其存在的異化風險,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正義。

以“打假爲名、行牟利之實”的職業索賠現象,不僅擠佔了有限的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還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有違法治精神和社會公平正義。日前,中國市場監督管理學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聚焦惡意索賠行爲的甄別與處置,強化跨部門聯合監管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和討論。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秘書長、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二級巡視員陶愛蓮認爲,在高額利益驅動下,一些人違背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初衷,濫用投訴舉報、信訪複議、信息公開等權利,甚至存在夾帶、調包、造假等違法犯罪行爲,對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消費者權益保護處二級調研員黃厚林介紹,職業索賠慣用的套路就是一買、二投訴舉報、三公開、四信訪、五複議、六訴訟,利用信息公開、行政複議、行政訴訟以及信訪監察等渠道施壓。“目前,基層在應對舉報時仍面臨監管打假邊界尚未理清,各地行政複議和訴訟等環節標準不盡統一,部門之間的協同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等難題。”黃厚林說。

在拼多多公共事務高級總監郭化看來,職業索賠已經從線下消費逐漸向電商等線上消費領域轉移,呈現出專業化、團隊化、規模化,甚至產業化發展趨勢。2023年上海市職業索賠投訴情況數據顯示,24.6萬件投訴總量中,年投訴量超10件的近8000人,更有甚者在一年內以“無證拍黃瓜”爲由向1372家餐飲店提出高額索賠。

“很多職業索賠人已經從關注產品質量、食品安全轉移到尋找平臺經營行爲中的瑕疵。而對電商平臺來說,商品銷售過程較長,很難做到全鏈條溯源,這也給平臺判斷維權責任帶來不小挑戰。”郭化表示,希望可以儘快出臺落地相關政策,同時加強政企聯動,讓規制職業索賠有法可依,有渠道能解決。

職業索賠的曝光和舉報“張口就來”,但企業由於舉證難、週期長、索賠數額未達刑事立案標準等客觀因素,常常選擇“息事寧人”“破財消災”。途虎養車總裁胡曉東表示,職業打假人往往通過社交媒體擴大影響,即便企業最後勝訴,不實指控仍將影響消費者對企業甚至行業的信任。

“針對相關行爲黑白灰並存的特點,我們要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堅持既要保護消費者,也要維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既要鼓勵法治框架內的社會監督,支持對重大違法行爲的舉報,又要規範濫用權利和失信行爲;還要依法查處以打假爲名的違法犯罪行爲。”上海市市場監管學會會長鬍浩說。

良好的市場秩序離不開市場監督。胡浩建議,應認定職業索賠行爲的牟利性,排除其“消費者”身份,通過立法立規區別消費者和職業索賠人。分類分級適用懲罰性賠償,努力避免小錯大賠。全鏈條落實“過罰相當”原則,切實防範小過重罰。完善舉報獎勵機制,讓有限的舉報獎勵資源高效利用。壓實經營者主體責任,面對異常訴求不輕易私了,要加強技術防控力度和主動報案意識,着力提升誠信經營水平。充分發揮消保委、監管學會的橋樑和平臺作用,營造應對職業索賠和舉報的共識與氛圍。同時,數字賦能強化防控治理,加快建立投訴舉報異常名錄。

化解職業索賠亂象,不是對假冒僞劣行爲的放任,而是要充分理清索賠行爲是否具有“惡意”。“要分類處置、靶向施策,從索賠行爲的類型化着手,包括研究其特徵、要素、過程、後果等,才能找到破解問題的辦法。”中國市場監督管理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吳海峰說,政府相關部門和平臺、企業都要積極藉助技術手段,實現全流程、全鏈條管控,以保障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商業環境。

“規制職業索賠行爲一體推進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建設,需要立法、司法、行政部門以及企業、平臺等社會各方面同頻共振,同向發力。”陶愛蓮表示,企業需要強化自身的守法水平和責任意識,加強合規管理和誠信建設,從源頭上減少廣告宣傳、標識標籤等領域常見易發的違法行爲,壓縮職業索賠行爲的生存空間;社會各界也要理性看待職業索賠,既承認其階段性價值,也要警惕其存在的異化風險,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正義。(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