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化與精品化並重 微短劇暑期熱度攀升
中經記者 張靖超 北京報道
進入暑期,微短劇行業熱度持續攀升。一批精品微短劇集中上線,涵蓋多元題材:集結《亮劍》原班人馬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山河迴響》、反詐普法題材短劇《雲端捕手》目前雖在拍攝中,已引發不少關注;輕喜微短劇《成何體統》與講述非遺故事的《墨韻新生》憑藉鮮活內容,開播後帶動觀劇熱潮。與此同時,行業規範也在同步推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於7月11日、7月21日連續發出管理提示,爲微短劇行業的健康發展進一步明確方向。
熱度與規範並行,折射出微短劇行業向精品化發展的態勢。在政策規範與市場驅動下,微短劇行業在整體創作上從“強衝突、快反轉”的爽感敘事轉向“情感共鳴”與“家國情懷”的深度表達,在規範化與精品化的導向下不斷探索更多的創作可能性。
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專家組成員陸先高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微短劇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今年廣電總局對行業的管理也更加細緻,既有針對重大主題、題材的方向規制,也有對突出問題的及時糾偏,還有直接爲行業發展“注入活水”的長線計劃。圍繞生態治理這一核心,總局對微短劇的管理,既精準迴應當下行業痛點,又爲未來發展錨定方向。這種系統思維下的管理模式,既能保障微短劇在規範中健康生長,也能推動微短劇儘快從單純的娛樂產品向兼具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的新大衆文藝樣態升級。
政策引導與市場探索
進入7月,廣電總局已發佈了兩份管理提示。7月11日,廣電總局發佈“強調堅決杜絕極端‘反智’‘雷人’‘離譜’的人設、劇情等傾向”的管理提示;7月21日,廣電總局發佈了關於抗戰題材微短劇的管理提示,提出在重大歷史題材,尤其是抗戰題材上,娛樂化、虛無化歷史的創作絕不被允許。
記者瞭解到,自去年10月份以來,廣電總局已發佈了約7份管理提示,對微短劇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從題材(如中老年、霸總)、技術(AI應用)到類型(抗戰劇),精準治理覆蓋行業突出問題。同時,廣電總局還通過分類審覈、黑名單制度清除違規內容,嚴控底線。
陸先高認爲,在微短劇進入精品化、規範化發展階段後,廣電總局對微短劇的管理,總體上呈現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治理的特點,“點線面”結合,引導高效,施策精準。通過鼓勵精品微短劇、開闢綠色通道扶持優質項目、推出“微短劇+文旅/普法”等創作計劃,爲行業創新指明方向。同時,通過遏制“劣幣驅逐良幣”規範市場秩序,推動微短劇從野蠻生長轉向 “微而不弱、短而不淺、劇有品質”的精品化發展。
“比如針對抗戰題材的管理提示,實際上就是結合當前宣傳的總體環境,緊扣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的重大主題,對微短劇行業內容創作在方向和邊界把握層面上的一次明確規制。這裡面既包括對一些行業創作亂象的糾偏,其實同時也肯定了微短劇作爲新大衆文藝的一種新興樣態,已成爲重大主題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管理層面纔要通過這樣的提示,幫助大家更好地服從和服務於重大主題宣傳氛圍營造。開展重大主題宣傳是一個系統工程。文藝創作服務於重大主題宣傳,多數品類已有相對成熟穩定的經驗,大家對方向和邊界的把握也很清晰。微短劇作爲新生力量,能爲重大主題宣傳帶來更多創新表達可能,但在具體創作中,也會因經驗不足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管理提示通過劃定基本底線的方式,強化對抗戰題材微短劇的創作指導,幫助行業加強自我約束,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信任和認可。”陸先高如是說。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導和規範下,市場主體也積極響應,展開了豐富的創作探索,一批貼合政策導向且富有創意的微短劇應運而生。從互聯網平臺發佈的片單中可見,不少作品在題材和內容上都展現出鮮明的創新特質。如科幻短劇《我在月球當包工頭》,由曾入圍雨果獎的作家王晉康監製,以近未來中國月背基地建設爲背景,講述一羣基層建設者在月球上拼搏奮鬥的動人故事。作爲首部聚焦“月球基建工程”的科幻現實題材微短劇,該項目獲得中國國家航天局大力支持,入圍2025年央視網“中國正能量短劇”共創計劃。
此外,由紅果短劇、央視頻聯合出品,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劉天池擔任監製的《墨韻新生》聚焦古畫修復,改編自國家圖書館文獻修復師李屹東撰寫的小說《紙上煙雲》。作品通過鮮活的人物塑造與精巧的情節設計,將守護國寶的敘事昇華爲中華文脈薪火相傳的使命,爲年輕觀衆架起一座感受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橋樑。
“微短劇從行業萌芽之初,本身自帶低成本、短週期的基因。這種基因決定了它能夠以更靈活的姿態,用小巧的篇幅、較低的投入,去詮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社會肌理的細微變化。比如一些挖掘地方非遺傳承故事的小衆創作,如果能用有限的成本實現文化傳播與藝術表達的雙贏,其實也值得鼓勵。”陸先高說,“雖然近期個別微短劇作品,因投資規模巨大、製作精良,引發行業關注,但精品化的核心始終應聚焦於內容的含金量——是否有獨特的視角、飽滿的人物、動人的表達。堅守這一邏輯,而不是簡單套用電影電視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微短劇完全可以發揮原生優勢,在成本與週期約束下,通過打磨劇本、提升敘事技巧、強化情感共鳴,實現傳播效益最大化。”
互聯網平臺積極參與
與系列管理提示相輔相成的,還有廣電總局的六大創作計劃。記者瞭解到,這六大創作計劃包括“跟着微短劇去旅行”“跟着微短劇來學法”“跟着微短劇來科普”“跟着微短劇學經典”“微短劇裡看品牌”“微短劇裡看非遺”。
陸先高認爲,總局通過部署聚焦重大主題、現實題材、傳統文化等的六大創作方向,爲微短劇內容生產提供了清晰的價值座標,引導微短劇創作向精品化、主流化、多元化方向靠攏,鼓勵創作者深入生活、挖掘時代精神,用微短劇講好中國故事,同時,也通過政策扶持、平臺聯動、人才培養等系統性舉措,爲行業夯實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
記者通過梳理近期紅果、愛奇藝等平臺發佈的片單,看到各大互聯網平臺對廣電總局要求與倡議的積極響應。
例如,紅果短劇在7月2日發佈的“果燃計劃”精品短劇最新片單,共計約21部將在下半年陸續與觀衆見面的精品短劇,不僅覆蓋科幻、反詐、非遺等多元題材,而且包括《怒刺》《山河迴響》等抗戰主題作品。此外,片單中除上文提及的《我在月球當包工頭》《墨韻新生》外,還有關注傳統文化的《舞動敦煌》,聚焦反詐的《雲端捕手》《鉅額的真相》等。
愛奇藝的暑期檔微短劇片單,可以看出平臺在題材、內容等方面的積極嘗試,片單中既有近日熱度較高的《成何體統》,也有深耕長劇、電影領域的演員王麗坤首次試水微短劇的作品《若熙傳》、帶有鮮明港風印記的作品《天若有情》等。
可以看到,互聯網平臺的積極佈局,對微短劇行業發展正發揮着多方面且重要的作用。
對此,陸先高認爲,在內容生產環節,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臺加大了對微短劇的投入與資源傾斜,並且將平臺的影響力向產業鏈上下游不斷延伸,客觀上促進了微短劇行業的繁榮發展。在內容推送和分類上,互聯網平臺通過做專題分類、開闢特色劇場、推出假期檔片單等方式,發揮自身對互聯網內容產品消費場景的精準把握能力,讓用戶能更便捷地從微短劇的海量市場存量中,找到想看、愛看的內容,有效拓展了微短劇的用戶市場。
“從微短劇行業發展趨勢看,我認爲互聯網平臺發揮的作用還可以更多。”陸先高說:“當前不論是服務地方文旅宣傳的文旅短劇,還是服務非遺傳承、普法宣傳、品牌推廣的其他題材短劇,都展現出定製化生產與社會需求、行業價值的深度綁定。互聯網平臺若能主動把握這一趨勢,深度參與微短劇定製化內容創作,既能通過精準的主題定位確保內容質量,避免好的題材被濫用,更可以將平臺的流量優勢、用戶洞察與社會價值需求緊密結合。這樣對微短劇內容生產的深度介入,不僅能幫助微短劇作品在服務地方發展、傳承文化、普及知識等方面發揮實效,也能幫助平臺構建起差異化的內容生態,擺脫對單一娛樂題材的依賴。”
同時,陸先高也提出,互聯網平臺在算法管理、場景化消費運營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陸先高認爲,互聯網平臺要有超越算法依賴的自覺。“在微短劇存量市場巨大的當下,互聯網平臺應該通過有效分類、主題推薦,讓存量內容產生增量價值。”
此外,陸先高建議,互聯網平臺在推出微短劇時,可借鑑媒體做專題、專版、系列報道的經驗,強化內容與消費場景的契合度,分類推送。“比如春節這樣的親情社交消費場景,不適合推出側重個體化、私人化隱秘情緒消費的內容;寒暑假受衆以學生羣體爲主,青春題材會顯得與消費需求更契合。重大主題宣傳類作品在多平臺播出時,應考慮到對主流媒體平臺的覆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凸顯題材的特殊價值。遵循這樣的內容供給理念,微短劇才能成爲平臺獨具特色的產品板塊。”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