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暈染、流動全搬進展場!臺北水彩雙年展「精選117幅作品」勾勒最美生活日常

▲「水彩經典—2025第二屆臺北水彩雙年展」展至10月1日(三),策展人洪東標、謝明錩精選117幅水彩作品,將自然風景、日常場景到人文故事通通搬進展場。畫面左圖爲藝術家遊雯珍之作品〈好‧好〉。(圖/臺北市藝文推廣處提供,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走在臺北市中心,想要來點不同的週末安排,不只可以散步喝咖啡,還能在轉角遇見一場充滿色彩驚喜的展覽!「水彩經典—2025第二屆臺北水彩雙年展」現正於藝文大樓優雅登場,117幅水彩作品把自然風景、日常場景到人文故事通通搬進展場,讓大家在生活的步調裡,也能停下來感受水彩透明、暈染與光影的魅力!

由臺北市藝文推廣處主辦的114年度特展「水彩經典—2025第二屆臺北水彩雙年展」近日盛大開幕,展期至10月1日(三),於藝文大樓1樓特展室、A、B、C展覽室及陽春畫廊同步展出。

▲▼「水彩經典—2025第二屆臺北水彩雙年展」於藝文大樓1樓特展室、A、B、C展覽室及陽春畫廊同步展出。於展覽中亦能欣賞到知名藝術家蘇憲法之畫作〈風雨欲來憶蘭嶼〉(下圖)。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表示,水彩是最貼近民衆的藝術型態之一,若沒有水彩作爲紮根媒介,藝術的推展將難以向上開展。很高興透過水彩雙年展,讓更多人接觸藝術;文化局也將持續全力支持展覽的舉辦。他強調,目的並非要人人成爲藝術家,而是讓更多人懂得欣賞藝術。

藝文推廣處長詹素貞於開幕致詞中指出,本屆雙年展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策展執行,集結臺灣近兩年優秀水彩藝術成果呈現於市民眼前。除了展場呈現,更規劃豐富的周邊活動,邀請大家共襄盛舉。她並引用雙年鑑中的一句話:「如果水彩是我一輩子的熱愛,那我願意爲他做更多的事;如果水彩人同心如一家,那我就能勇往直前、無怨無悔。」期盼藝文推廣處成爲水彩藝術的重要基地,孕育更多藝術能量。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則指出,水彩與臺灣現代美術發展息息相關。自1907年石川欽一郎引進水彩,1927年臺灣水彩畫會成立,藝術家們便不斷跨足更多媒材的探索。臺灣少見以單一媒材爲雙年展主題,更難得能夠延續辦理,他特別感謝藝文推廣處的用心,爲藝術家們創造舞臺。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理事長郭宗正表示,本次共有43位藝術家參展,展出117件精選作品,誠摯邀請民衆進場欣賞。籌備總召蘇憲法教授說明,展覽透過提名與投票的公開程序,呈現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精采作品,是臺灣水彩的重要盛會;同時也規劃寫生活動,讓理論與實踐並進。

策展人謝明錩教授強調,臺灣水彩水準不輸國際,他本人40多年來深感水彩是一種極具發展性的媒材,本次展覽也期望讓更多人理解其深度與魅力。

▲8月24日開幕式活動,集結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藝文推廣處長詹素貞、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以及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理事長郭宗正等人,一同揭開臺北水彩雙年展的序幕。

藝文推廣處自2023年起以雙年展形式持續推動水彩藝術,打造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未來也將從臺北出發,逐步與全臺各地合作,讓水彩藝術更深入人心。

本屆展覽由策展人洪東標、謝明錩共同策劃,展出作品掌握水彩透明、暈染、流動與光影層次的特質,映照藝術家對自然、日常與人文歷史的感知,拓展水彩的深度與廣度。

與傳統展出形式不同,本次展覽納入多元影像紀錄,包括臺灣水彩發展脈絡梳理、藝術家專訪及特別推薦作品展示,從更多元的視角探討水彩的演進與時代意義,讓觀者不僅能欣賞,更能理解水彩的文化價值。

此外,展期間活動安排豐富,包括導覽、高峰論壇、教育推廣座談會、專題講座、靜物寫生與大師寫生活動,讓民衆能以多元形式參與,體驗水彩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連結。

水彩經典—2025第二屆臺北水彩雙年展展期:114年8月17日(日)至10月1日(三)開放時間:[1樓特展室]週二至週日9:00-21:00(週一休館)免費入場〔2樓A、B、C展覽室〕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免費入場地址: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3段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