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解決座位之爭,不能僅靠“道德約束”

在輿論中,人們常常能聽到“讓座是情分,不讓是本分”之類的言論。因而,如何讓真正需要座位的人得到照顧,也讓其他乘客正常的空間需求不被擠佔,是公共服務提供者以及管理者真正需要考量的。

公共空間資源的合理分配是城市公共服務的重要方面。近日,圍繞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之爭不少。

一位網友發文稱,自己在乘坐高鐵二等座時,由於鄰座乘客體型寬大導致自己難以正常就座,質疑鐵路部門售票時未考慮乘客體型差異。而針對城市地鐵車廂內設置的愛心專座,不少乘客在媒體的“領導留言板”上表示,自己作爲孕婦或者老人“根本坐不上”,“對方是否讓座完全靠個人自覺”。

高鐵乘客中,體重超重者的比例或許不高,但在地鐵上,愛心座位“形同虛設”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兩類爭議看似不同,卻指向一個議題:在公共空間資源劃分上,如何既兼顧一些乘客的特殊需求,同時又不妨礙其他乘客的正常需求,實現二者之間需求的動態平衡?目前來看,這一問題的解決似乎陷入了困境。

依靠道德約束力,是當下解決問題的一條主要路徑。不論在高鐵或是地鐵上,工作人員往往只發揮協助協調的作用,協調成功與否更多依賴於乘客自身的道德感。儘管多地公共交通管理相關法規或乘客守則等規範性文件提出“對老、幼、病、殘、孕及懷抱嬰兒者,其他乘客應當主動讓座”,但這個“應當”往往停留在倡導層面,缺少匹配的執行措施。

值得人們思考的是,當社會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後,實現高水準道德的成本隨之水漲船高。比如,一位同樣體型龐大的網友表示,在乘坐二等座時會帶一條彈力手腕帶,坐着的時候把雙手束縛在前腹部或胸部,儘量不佔用隔壁空間;也有乘客表示會乾脆買一等座,這種道德的自我約束意味着對個體舒適與金錢的讓渡;而過去的綠皮火車上,大家都坐着,“擠一擠就到站了”。也因此,在物質文明充裕的時代,對道德風尚的堅持更難能可貴,對高風亮節的要求也更難以用法律作硬性要求。

在輿論中,人們常常能聽到“讓座是情分,不讓是本分”之類的言論。因而,如何讓真正需要座位的人得到照顧,也讓其他乘客正常的空間需求不被擠佔,是公共服務提供者以及管理者真正需要考量的。

公共交通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照顧不同乘客的需求理當納入公共管理者的考量範圍內。對不同類型的“特殊需求”需要做出頻次、範圍、強弱、緩急等不同等級的綜合考量;在流程管理上,管理者應該思考是在源頭明確規則、還是事後協調挽救的方式更爲經濟有效;在解決思路上,可嘗試發揮積分激勵、價格信號等多種槓桿作用……由此,形成多層次的服務保障體系以及多種手段的解決機制,以更有效的規則和激勵方式,避免座位之爭的矛盾只能由個體自行解決。

來源:“光明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