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之變見證創新自信(創新談)
喻思南
以創新自信叩響科技強國之門,我們定能在科技競爭中挺立潮頭,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又稱“中國光谷”,是觀察我國科技創新的一面鏡子。前不久筆者再次到這裡採訪,所到之處能明顯感到強烈的創新自信。
光谷以光電子信息產業見長,行走其間,技術“上新”令人振奮。在華工科技智能製造產業園,無論是引領行業車載玻璃激光加工的智能裝備,還是打破壟斷的高端晶圓激光切割裝備,通過近幾年發展進步,其應用領域更廣泛、科技含量更高,競爭力也大幅提升。兩年前正式運營的湖北九峰山實驗室裡,涌現了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鈮酸鋰光電集成晶圓等新技術、新產品,爲光谷創新注入新活力。
技術突破動力何來?採訪中得知,這離不開市場需求的強大驅動。比如,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玻璃屏幕提出的諸多新需求,推動着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研發出一次完成大面積切割的新一代車載玻璃激光加工智能裝備。我國許多領域的發展起步晚,能後來居上的底氣之一,就來自規模龐大、層次多樣、潛力巨大的市場需求。充分用好這一寶貴的戰略資源,爲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創造應用條件,將實現更多應用與技術的雙向奔赴。
做強做大光電子信息產業,必須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光谷加強原始創新的決心令人印象深刻。從佈局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到建設光谷實驗室、珞珈實驗室、九峰山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在戰略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光電融合芯片、光通信模塊、鈣鈦礦電池等新成果不斷涌現。光谷之變,是我國原創創新能力提升的縮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爲2497億元,同比增長10.5%。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從0到1”的成果,將進一步夯實科技創新的根基。
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才能真正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暢通成果轉化渠道,光谷向改革深水區摸索。兩年前,搭建高校院所和產業的橋樑,這裡有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孵化器平臺;今天,闖關“最初一公里”,光谷設立了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武漢新能源研究院等概念驗證中心,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可行性驗證。例如,聚焦“最難一公里”,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科創供應鏈思維,打通產業化堵點。
再次走進光谷,年輕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和自信更讓人鼓舞。經過創新淬鍊,他們底子更紮實、視野更開闊、心態更從容,已開始在各個領域挑大樑、當主角。跳出光谷看全國,近年來的一系列創新突破,更讓人感受到青春的力量。自信是創新可貴的品質,今天,我國的科技創新有基礎、有條件、有制度保障,不論是關鍵技術攻關還是科學前沿研究都大有可爲。以創新自信叩響科技強國之門,我們定能在科技競爭中挺立潮頭,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4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