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成新環境風險 火警、汙染事件日增

太陽光電原被視爲臺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引擎,但隨着「種電」風潮席捲全臺,地方實務推動卻問題叢生,從火災頻傳、農地生態受損,到廢棄光電板難以回收、重金屬污染疑慮高漲,「乾淨能源」如今成了新的環境風險來源,讓地方政府叫苦連天。

今年丹娜絲颱風重創南部沿海地區,大片太陽能電板被吹得滿天飛。環境部統計,受損光電板約13.5萬片,其中部分無法回收,恐釋出重金屬等污染物,對環境造成長期威脅。連帶也加強民衆對「種電」的負面印象。

太陽光電火災事故頻生,彰化縣消防局統計,近3年已發生8起太陽光電相關火警,主因包括模組短路、電氣箱體機件過熱、接觸不良等。

消防局提醒,太陽光電系統若安裝與維護不當,極易成爲潛在火源,業者應慎選合格施工單位,確保品質與安全。

國民黨議員陳文政表示,臺中市光電裝置容量全國名列前茅,目前累積裝置容量達88.3萬瓩,年發電量超過10.7億度。若遇上大規模災害,恐重演南部光電板「清運不及、遭連續重罰」的窘境。他呼籲中央應預先建立光電板災損處理及回收機制,避免地方陷入被動。

國民黨議員張廖乃綸指出,在民衆觀感上,太陽光電正從「乾淨能源」轉變爲「高風險設施」,地方上抗爭事件不斷,使「推綠」與「護環」兩者間的矛盾日益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