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衆爲什麼喜歡“浪浪山”
四隻無名小妖假扮唐僧師徒,前往西天取經的荒誕喜劇之旅,創下了國產二維動畫票房紀錄。這部名爲《浪浪山小妖怪》的電影脫胎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中國奇譚》動畫短片集,劇情輕鬆、畫風舒展,讓年輕人直呼“真實”,更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市場規律。
其一,通過用戶定位降低市場風險。
《浪浪山小妖怪》的誕生,堪稱“精準定位”典範。早在《中國奇譚》播出時,出品方就通過B站等播放平臺的用戶彈幕、討論熱度、二次創作量等數據,敏銳捕捉到“浪浪山小妖怪”這一集故事的獨特吸引力——小豬妖的“打工人”困境、對“山外世界”的嚮往,精準戳中了年輕羣體的情感共鳴點。什麼樣的故事能打動觀衆,什麼樣的角色能引發傳播,基於大數據的用戶畫像分析,出品方和製作方心中有底。
好比企業開發新產品前的市場調研,通過分析消費者偏好、消費習慣等數據鎖定目標羣體。小到一家奶茶店根據周邊顧客年齡層調整甜度,大到科技公司依據用戶使用習慣優化軟件功能,本質上都是通過精準定位降低“產品賣不出去”的風險。《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贏在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
其二,實現內容價值最大化。
相較強勁票房,《浪浪山小妖怪》衍生品的銷售表現力不遑多讓。電影創作時同步策劃了周邊產品,正式上映前,IP開發與產業衍生已全面展開。數據顯示,2025年暑期檔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長120%,其中《浪浪山小妖怪》貢獻了近30%。
傳統動畫產業往往存在“內容與變現脫節”的問題,電影熱映時衍生品跟不上,等衍生品上市時觀衆熱情已降溫。而《浪浪山小妖怪》通過“內容創作—衍生品開發—宣發推廣”的同步推進,讓IP價值在不同環節層層釋放。上游原料供應、中游生產加工、下游市場銷售環環相扣,《浪浪山小妖怪》將動畫內容與衍生品、線下活動等串聯成“價值鏈條”,讓一個IP產生多重收益,給動畫IP商業化發展“打了個樣”。
其三,用共鳴感撬動消費意願。
越來越看重“產品是否懂我”的消費者,在影院裡爲小妖怪們的遭遇會心一笑——這種“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共鳴感,是最珍貴的情感溢價。觀衆爲電影買單,不僅是爲了看一段動畫,更是爲了“被理解”的感覺付費。這種基於情感共鳴的消費比單純的產品功能更能打動人心。影片既保留了對“打工人困境”的現實映射,又通過明快畫風和冒險劇情降低了兒童理解門檻,形成了對“年輕粉絲+家庭觀衆”的覆蓋,這種受衆結構打破了傳統動畫“要麼低齡化、要麼小衆化”的困境,爲內容產品實現全年齡段覆蓋提供了範例。
《浪浪山小妖怪》的熱映,源於中國原創動畫電影製作的內功打磨,也是出品方對市場規律的精準把握。從精準定位到產業鏈協同,再到情感價值的挖掘,這些邏輯不僅適用於動畫產業,也藏在我們日常的消費與生產中。看懂這些邏輯,或許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爲什麼有些產品能走紅、有些內容能長久。(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