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衆點贊:講述生動有趣又富有時代性
“中醫是東方文明的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有着濃厚的中華基因。東方文明中,有很多東西是宏觀的,無法用形象和數字表現出來,肉眼所見之形態,是無法完全顯現其事物固有之特徵。文不能盡其言,言不能盡其意。” 在2025名人大講堂“非遺傳承”季首場講座中,熊大經教授娓娓道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中醫思維模式的影響。他闡述了“保護好、發掘好、發展好、傳承好”中醫藥的重要性,並結合青蒿素的研究、過敏性疾病、“風”與“氣”、中”與“和”等內容,深入解讀中醫的豐富內涵與深邃思想。 當天的講座座無虛席,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拿着筆記本前來聽課的大學生奮筆疾書。大家認真記錄的同時,還舉起手機,拍攝關於中醫藥的重要知識點。此外,熊大經教授昔日學生手捧鮮花,爲恩師送上敬意。 “熊老師的講述生動有趣又富有時代性。”成都醫學院2023級臨牀醫學卓師班的陽如意告訴記者。當天,熊大經教授首先從漢字“風”和“氣”出發,講了很多和中醫相關的知識,鼓勵當代醫學生多閱讀傳統作品《道德經》。“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熊老師提到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觀點,年輕的醫學生一定要用好奇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生命和病人。”她說。 從《黃帝內經》到青蒿素的提取,熊大經教授徐徐引出“眼見不一定爲實”這一辯證觀點。“中醫學基礎中陰陽五行學說教會我們,表面熱症可能是真寒假熱,舌苔厚膩未必主實證。”成都醫學院藥學院2023級中藥學專業樑甜認爲,作爲新一代中藥人,既要掌握現代分析技術,更要繼承這種“格物致知”的哲學智慧。而在未來的科研中,她也希望能努力融合“顯微”與“宏觀”,讓古老哲學在現代中藥研究中煥發新生命。 成都醫學院藥學院教師白茂婷也來到了現場,她說:“聽了這堂講座受益匪淺。首先,啓發我們中醫藥專業教育不應僅是技術傳授,更應培養學生建立文化主體意識。其次,針對現代醫學‘重檢查,輕病人感受’的傾向,熊教授通過臨牀實踐總結出要理解患者主觀體驗(情志狀態),這啓發我們在藥物評價中可以納入中醫症候量表,踐行‘以人爲本’的藥物設計。熊教授說‘中西結合纔是正道’,也讓我想到,或許今後可以開設《中醫藥哲學基礎》這類選修課程,讓我們的學生學習更多的傳統醫學智慧,真正肩負起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使命。”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王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