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高校大規模裁員!

作爲削減政府開支的一項舉措,美國大學研究的資助正在被大範圍取消,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引發了新的“風暴”。

近日,美國知名研究型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宣佈,受削減科研經費影響,該校將在美國本土和境外裁減超過2000名員工。據路透社報道,這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裁員。受影響的機構包括該校的公共衛生學院、醫學院以及非營利機構等。就在前不久,政府剛宣佈終止向該校提供8億美元撥款。

時下,裁員的“陰影”籠罩在全美高校上空。

“裁員”,成英美高校高頻詞

就在過去短短一個月,全美已經有數十家大學和研究機構限制對博士後、科研助理及教職員工招聘。3月7日,哥倫比亞大學被美國政府撤回4億美元撥款。3月10日,哈佛大學校長Alan Garber發出公開信,宣佈即日起暫停全校教職員工招聘。2月,賓夕法尼亞大學宣佈削減35%的研究生招生,南加州大學宣佈暫停部分博士生項目的招生,斯坦福大學則暫停了學校新員工招聘。

在更早些時候,美國頂尖醫學院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宣佈將裁員至少500人,並大幅削減員工福利,以減緩財政壓力。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帕克大學等高校紛紛加入裁員“大潮”。

在英國,高校裁員局勢亦嚴峻。2024年11月,英國高等教育行業領導者曾預測:到2024年末,英國140多所大學中將有超100所大學裁員,裁掉的教職員工預計達10000人。這一規模被形容爲英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災難性”局面。

今年1月,杜倫大學計劃在本學年削減1000萬英鎊的員工成本,稱預計裁掉200個工作崗位,不排除強制裁員的可能。紐卡斯爾大學也宣佈,計劃裁減300個全職等同職位。

同月,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卡迪夫大學由於資金短缺,計劃削減400個全職工作崗位。削減提案還涉及課程關閉和院系合併,其中護理、音樂、現代語言、古代歷史、宗教和神學等學科和課程將面臨削減。

不少英國高校相繼提出教職工“自願離職計劃”。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在2月成爲最新一所啓動自願離職計劃的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工會警告說,將有270個工作崗位被取消。

究其原因,國外高校的裁員風波,主要源於財政危機,不少高校面臨巨大的財務赤字,如東英吉利大學、肯特大學等院校都在研究如何解決數百萬英鎊的“財政黑洞”。據英格蘭高等教育監管機構稱,近四分之三的大學明年的支出可能會超過他們的收入,預計赤字總額將達到16億英鎊。除了政府削減經費撥款,本國入學人數減少、國際學生申請人數下降等因素,也迫使學校不得不通過精簡人員來削減成本。

主動精減,輕裝簡行

與國外高校因削減成本、應對財政危機而裁員不同。在國內,許多國內高校爲了提升管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已經走在了機構精簡、減員增效的路上。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尤小立教授曾指出,我國大學行政機構經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精簡,數量明顯減少。但2000年後,卻又逐漸增多,以致於“豐滿臃腫”、非經“手術”減重不可的程度。

行政機構的擴張帶來行政人員的激增。據教育部2014-2023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科學校中的行政人員數量由234654人增長到305709人,增長幅度30.3%,行政人員佔教職工總數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提出要根據學校實際需要和精簡高效的原則,精簡學校管理機構。

2000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提出了高等學校機構編制改革的“總量控制、微觀放權、規範合理、精減高效”原則。

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再次提到高校要根據辦學實際和精簡、效能的原則,自主確定內設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

不少高校聞令而動,大刀闊斧進行了機構改革,涉及機構、崗位、人員、編制等方面的變動。

2023年10月,西北工業大學宣佈啓動機構改革,明確“三減”,即減機構、減幹部、減管理人員。此次改革旨在通過調整、理順、規範等辦法來提高部門的運轉效率,增強學院的辦學活力。

2024年10月,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制定《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學單位教師劃轉工作實施方案》,對26個學院分別做出了獨立建制、機構保留、機構分拆(需轉入新設立學院)、機構(人員)重組等決定。2024年12月,內江職業技術學院指出,2024年學院縮減行政機構9個、減少行政人員49名,提升了工作質效。南陽理工學院也明確要“減員增效”。

從撤銷整合重複職能部門,到減少冗餘行政人員,高校管理機構的改革在推進資源優化和提高辦事效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期待高校爲進一步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完善學校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能力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