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陰影下,英國經濟政策將如何選擇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在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戰大棒的背景下,英國沒有像往常一樣緊跟華盛頓,而是公開與其劃開界限。除了特朗普政府的操作太離譜之外,英國數十年一直高舉自由競爭經濟政策,也是其反對關稅戰、貿易戰的深層次原因。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肇始,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推行自由競爭經濟政策,被視爲對二戰後凱恩斯主義福利國家模式的“革命”,深刻重塑了英國的經濟結構與社會形態。
1979年,以撒切爾夫人爲首的保守黨政府開始治理長期以來困擾英國經濟的“英國病”,大力推行自由競爭經濟政策: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壓低通貨膨脹;強調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減少國家干預,緊縮開支,降低稅收;整頓福利,改革勞工市場;調整工業結構;取消外匯管制,大規模推行私有化,結果使英國經濟有了明顯的改觀。到上世界80年代中後期,英國許多經濟指標,尤其是經濟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等都好於其他許多發達國家,被稱爲“撒切爾奇蹟”。
撒切爾夫人的主要具體政策包括:一是私有化與市場化:將英國石油、電信等國有企業私有化,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降低政府幹預。到1987年,英國已賣出14萬套市政住房,22家大型國企完成私有化。二是貨幣主義與通脹控制:通過緊縮貨幣政策和提高利率,將通脹率從1979年的23%降至1986年的3%。三是削弱工會力量:通過強硬手段壓制工會,終結了工會對經濟政策的綁架。這些改革使英國的金融和服務業迅速崛起。
應當看到,從長期看,自由競爭經濟政策重塑了英國經濟,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讓英國付出代價,主要體現在製造業空心化與社會撕裂。
官方數據顯示,英國製造業佔GDP比重從1990年的16.67%降至2019年的8.59%,遠低於德國(約20%)和日本(約20%)。到2019年,英國服務業佔GDP比重達88.23%,倫敦成爲全球金融中心。資本過度流向金融和海外投資,導致本土製造業更新停滯。英國因過度依賴金融收益,錯失電氣、化工等新興產業機遇,被美德超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工人失業問題突出。撒切爾時期關閉20多個煤礦,導致2萬工人失業,傳統工業區經濟長期低迷。眼下,作爲曾經的鋼鐵生產大國,英國正在爲避免本國最後的鋼鐵廠關閉而絞盡腦汁。
另一個副產品是加劇社會不平等。金融資本的非生產性積累(如證券投機、房地產泡沫)加劇貧富分化。金融精英獲益,而底層工人因技能不足被邊緣化。福利削減與稅收改革(如高收入者所得稅降至40%)使財富向富人集中,社會矛盾激化。撒切爾本人晚年亦因政策後果遭受民衆敵視。
歷史證明,完全依賴市場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德國和日本通過技術升級維持製造業競爭力的路徑更具借鑑意義。如今,不少英國政客認識到,金融業、服務業無法完全替代製造業的基礎作用。例如,英國醫療設備一度依賴進口,暴露產業鏈短板。
英國已啓動“再工業化”嘗試,但效果有限。例如,2008年後政府提出重振製造業,但2021年製造業佔比仍不足9%。面對美國技術封鎖(如半導體出口限制),英國可能加強產業政策干預,借鑑德國“工業4.0”模式,推動高端製造業升級,而非完全依賴市場。
美國特朗普政府推行保護主義關稅政策,試圖重塑全球貿易規則。這對高舉自由貿易旗幟的英國構成挑戰。
美國關稅戰迫使各國調整貿易伙伴關係。例如,歐盟與中亞五國達成120億歐元投資協議,東盟討論集體應對美國關稅。英國若堅持自由競爭經濟政策下的完全開放市場,可能面臨美國關稅壁壘衝擊。例如,美國對英國徵收10%關稅(低於歐盟的20%),雖被脫歐派視爲“勝利”,但長期可能削弱英國出口競爭力。
在美國關稅戰與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英國難以徹底拋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但必然調整其政策重心。短期內,英國將繼續依託金融和服務業優勢,利用倫敦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吸引資本。從長期看,英國將加強產業政策干預,推動製造業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同時通過區域貿易協定對衝美國保護主義風險。
總之,撒切爾夫人的遺產既是英國轉型的起點,也是未來改革的鏡鑑。自由競爭經濟政策依然是唐寧街10號秉持的基本國策,但如何在市場自由與國家干預間找到平衡,將是英國避免“墜入懸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