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影響浮現 臺廠4月美國訂單估衰退
臺、美、中近三個月製造業PMI變動
3月美國ISM製造業指數從50.3降至49.0,低於49.5的共識,並退回到收縮區,顯示美國總體經濟比預期來的「軟」。臺灣PMI研究團隊2日表示,這反映了「關稅擔憂」即刻正在傷害美國製造業,相對應的是3月中國製造業PMI50.5,和臺灣相似的連三個月回升,呈現大陸景氣最壞的時點已經過去。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指出,在川普關稅疑慮未解除之前,美、中製造業景氣將呈「一國一邊」。基於臺灣出口廠商有以美國爲主的高階資訊產品,亦有中國大陸會下訂單的成熟製程零件及成品,過去二個月兩邊都有在拉貨,4月將進入關鍵觀察期,預判臺廠美國訂單將會衰退,出貨重心將換到中國大陸的成熟製程及消費電子產品。
國際市場上近期充斥「關稅擔憂」,供應鏈受影響、國際貿易伙伴潛在互動也相當微妙。白宗城分析,美國ISM細部數據的支付價格指數,從2月62.4大幅上漲到3月69.4,表明廠商搶在關稅加徵前的先發制人舉動,也形成美國消費者價格上漲的威脅。
依照貨運船期計算,白宗城指出,臺灣到美國長灘島大概貨運時間是40~45天,現在進入美國的貨品是農曆過年後、大約2月中旬時候出的;由於貨品不可能瞬間沒有,以此類推,搶在對等關稅宣佈之前的現階段拉貨也約需40到45天,因此拉貨帶給臺灣的製造業景氣,4月還會有一些,因此業界回報「4月看起來還是有訂單」,但景氣通透度已經沒有3月這麼明顯,5月部分其實目前完全不明朗,最後取決於品牌大廠是否下單,由於沒有業者能預測川普關稅遊戲會怎麼玩,傾向於不輕舉妄動。
中國PMI已連月回升,白宗城分析,3月中國PMI指數裡的中型企業PMI大幅躍升,顯示現階段大陸供應鏈體質改善中,生產壓力被釋放中,內卷正紓緩,黑暗感覺已過去,陸廠看未來生產經營活動的預期指數持續擴張,將是部分臺廠下半年的訂單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