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烏雲罩頂 黃日燦:企業要面對現實「不只轉型,還要轉骨」

▲國策院「川普新政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與重塑」座談會。(圖/記者蔡紹堅攝)

記者蔡紹堅/臺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對等關稅政策令許多企業面臨重大壓力,臺灣產業創生平臺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認爲,臺灣的企業要面對現實,不只轉型,還要轉骨,「不太有『搞頭』的產業,只能且戰且走,一定要分散市場,想辦法轉變戰場、跑道。」

國策院30日上午舉辦「川普新政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與重塑」座談會,黃日燦表示,臺灣企業要面對的現實是,不管短期、長期,未來都是不確定的,這一點對臺灣的企業衝擊最大,因爲他長年跟臺灣企業打交道,臺灣企業只要訂單確定,就什麼都敢賭,但現在問題是,不確定太高了,沒辦法等到確定了才行動。

黃日燦提到,幸好,過去幾年紅色供應鏈已經把臺灣的企業打得鼻青臉腫,很多已經開始轉型,所以面對這一次川普的關稅打擊,臺灣的企業體質其實比以前好。

▼美國總統川普。(圖/路透)

黃日燦說,川普打出對等關稅後,一些繼續運用中國直接、間接作爲生產線的廠商很頭痛,接下來不只要轉型,還要轉骨,供應鏈要做很大的調整,「很多中大型企業都已經在動,比較吃虧的可能是中小企業,現在充滿了危機感,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比較好。」

黃日燦認爲,每個企業都要去思考怎麼定義自己新的角色,「假如目前算是比較『有搞頭』的產業,那基本上你就是你的角色,但要加速升級,趕快把自己的技術含金量、產品定價權拉高。」

黃日燦提到,只要產品是人家很需要的,同時跟競爭對手也有一定的價差,那關稅就不是問題,不是客戶會吸收,就是自己吸收了以後還有一定的利潤,「簡單講這很多都是高科技的。」

▼大陸紡織廠。(圖/路透社)

黃日燦說,至於「不太有搞頭」的產業,也就是所謂俗稱的傳產,真的只能且戰且走,一定要分散市場,「不分散市場的話未來不會太美好,所以要想辦法去轉變戰場、跑道。」

黃日燦強調,除了政府要有作爲外,企業要更有作爲,「過去30年來,我們發現中國大陸的成本優勢可以繼續維持以後,一直橫向轉進,沒有往上升級,所以過了很久的太平日子,現在被紅色供應鏈踢了,又被川普的關稅打了,只好趕快面對新的現實去做轉型跟轉移。」

不過,黃日燦認爲,也不用太悲觀,危機就是轉機,「中美兩隻熊打架,我們只要比其他的獵人跑得快就有搞頭,所以未來關稅談判告一段落之後,每個國家的稅率都不會一樣,以臺灣的生產力跟在製造業的能量,我們作爲『可以亂跑的獵人』,這就是機會。」

黃日燦進一步指出,製造業要回到美國去,臺灣是首選之一,重點就是要怎麼去推,「臺灣還是很有希望,未來還是能夠更上一層樓,說不定這就是我們在創第二次經濟奇蹟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