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還沒公佈 25%企業停增員
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衆黨政策會21日開記者會,公佈民間版關稅衝擊影響評估期中報告,邀請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左起)、國政基金會財經召集人林祖嘉、前臺大校長管中閔、民衆黨政策會執行長賴香伶、民衆黨立委黃珊珊與會討論。(黃世麒攝)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大限將至,臺灣是亞洲極少數尚未開獎名單之一,根據在野黨所做的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期中報告,「政策不確定性」成爲企業主要困擾因素,且25%企業已暫停增員計劃、23%考慮將部分產能移轉至海外,以降低潛在衝擊。
藍白4月在野領袖峰會後,邀請前臺大校長管中閔擔任召集人推動「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昨公佈報告成果,調查對象涵蓋全臺製造業廠商,調查期間自6月13日至7月15日,共回收286份問卷,經資料清整與比例重分配加權後,最終有效樣本238份。
管中閔表示,在美國尚未公佈對臺關稅政策內容下,政策不確定性已成企業最主要困擾因素,產業界面對2大高度不確定:關稅本身內容與稅率無從掌握、政府後續是否推出補助或支援機制未明朗。
期中報告顯示,電子零組件與機械設備等出口導向型產業,對關稅不確定性特別敏感,即便關稅尚未實施,已有超過5成受訪的廠商表示,直接或間接對美業務已受到實質影響,主要反映在營收下滑與成本上升。
調查報告稱,約25%企業已暫停增員計劃,且有23%業者考慮將部分產能移轉至海外,以降低潛在衝擊,顯示即便政策尚未落地,「預期本身」就已對企業行爲產生實質影響,政策不確定性轉化爲現實壓力。
國政基金會經財組召集人林祖嘉說,政府至今未公開任何談判內容,讓產業界與國會無從掌握實質進度,各國遭課徵關稅高達25%至50%,若臺灣在「從零開始談」主張下,是否意圖全面開放,政府必須清楚交代,「任何關稅調整均須經立法院同意,協商過程若持續黑箱,未來在國會將難以取得足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