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海嘯來襲 法人最新評估:臺股有跌破19,000之虞

臺股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等關稅後,道瓊等主要美股全面重挫,而國內大型法人機構評估,此波關稅海嘯恐對國內GDP影響0.8~1.5%,企業獲利也可能下修逾5%中,預估臺股中期行情不僅可能跌破2萬點大關,最悲觀的情況下,指數可能下探18,600點。

國內大型法人機構分析,川普對等關稅的稅率遠超出市場預期,臺灣的對等關稅被美國政府計算高達32%,而臺灣電子產業與傳統產業先前積極分散的產地如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地,亦被課增高額關稅,此舉將導致臺灣無論電子與傳產製造業,都將面臨關稅所帶來成本轉嫁的壓力。

且在中美貿易戰後,大陸臺商即開始進行供應鏈移轉,有一大部分臺商迴流臺灣生產製造,減少對中國依賴,導致近年來臺灣對美出口規模急遽上升,金額及佔比雙雙提高,以佔比來看,臺灣對美國出口佔總出口比重已由2018年的11.8%大幅擴增至23.4%,出口成長快速,2024年對美出口達1113.6億美元,超越中國成爲臺灣最大出口市場。

而美國對臺灣課徵高關稅勢必將影響臺灣出口及GDP,根據各類商品出口金額來看,可以發現資通訊產品所受影響最大,佔比高達61%,雖然半導體暫時豁免32%關稅,然其佔比較小,短期內直接影響集中在終端組裝製造業與傳統產業,其中應以伺服器與網通設備受衝擊較大。

不過,由於美國短期內無法迅速擴充組裝產能,部分急單仍可能暫留臺灣生產,但臺廠勢必承擔部分關稅成本壓縮利潤。幸而臺灣產品大多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即使被加徵關稅,廠商仍有極大機會轉嫁出去,因此在轉嫁50%與轉嫁75%的兩種情境下,預估對GDP的影響爲0.8%~1.5%間。

至於彭博的預估則極其嚴重,根據其模型推估,一旦被徵收32%關稅,臺灣對美出口將減少約63%,換算下來約等於GDP萎縮3.8%,但此預估並未考量臺商的產能調度能力與因應策略,令衝擊數據過於高估。

至於在上市櫃獲利影響方面,根據該大型機構法人的推估,若電子供應鏈與傳產供應鏈依據各自供應鏈地位,合理承擔關稅轉嫁5~30%,預估整體企業獲利下修幅度將落於5~8%。且此部份並未考慮終端需求因漲價而衝擊的需求量下滑,預估2025年臺股企業獲利至少下修5%、成長率降爲個位數,且第3季企業獲利與去年同期相較,面臨衰退機率升高。

衝擊較大的產業,包括電子業中的筆電品牌廠、網通、電源供應器、面板都將受到較大的衝擊。傳產中則是成衣、高爾夫球頭、汽車零組件產業衝擊較大。也因爲關稅課徵壓力超乎預期,預估臺股企業今年獲利成長率將從原本預估15%降至8.9%下,若以臺股合理評價區間15~19倍來看,臺股指數往下修正的支撐區將下移至18,600~19,500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