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海嘯來襲 學者建議:超徵稅收拿2500億結合880億應急

民衆黨今(11)日舉辦「關稅新局下臺灣產業的因應與選擇」論壇,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臺灣經濟研究社社長孫智麗、民衆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洪毓祥及現任立委黃珊珊、張啓楷與民衆黨主席黃國昌,共同藉由實務觀察分析,商討臺灣產業應該何去何從。(民衆黨提供)

民衆黨今(11)日舉辦「關稅新局下臺灣產業的因應與選擇」論壇,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臺灣經濟研究社社長孫智麗、民衆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洪毓祥及現任立委黃珊珊、張啓楷與民衆黨主席黃國昌,共同藉由實務觀察分析,商討臺灣產業應該何去何從。王健全建議,超徵的稅收可以拿出一半約2500億元,結合目前的880億才能應急,避免大規模失業。

洪毓祥提到,川普政府實施對等關稅的主要目的就是「改變貿易逆差」、「重建美國製造」、「緩解財政壓力」,面對龐大財政赤字,額外關稅收入可以支應部分缺口。而美國洋洋灑灑列一堆非關稅貿易障礙,包含肉品、汽車、智慧財產權、農產品、酒稅、服務業投資及醫藥健保透明制度問題,臺灣政府必須思考如何捍衛臺灣廠商、農民不要受到衝擊。

洪毓祥認爲,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或是到「零關稅」是美國要的嗎?就產業的角度來說,絕對不是。而產業關心兩個面向:生產基地與競爭對手。目前臺商的生產基地「南向」移到越南、泰國、印尼等,也都受到川普全面圍堵影響,廠商短時間不太可能移轉,「新南向」等同受到重挫。臺灣對美出口前30大產品,包含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汽車零組件、扣件、機械零件等合計佔對美出口總值72%,也都跟着會受傷。

面對90天補考期,臺灣應該做什麼積極備案?中小企業現在「頭殼摸咧燒」,政府有沒有站在業者的角度?洪毓祥認爲,應該趕快召集八大法人,蒐集廠商問題,建立完整衝擊評估資料。洪毓祥表示,面對關稅衝擊,考驗企業轉型、供應鏈有沒有彈性、產品有沒有價值等,這是業者的考題。洪毓祥強調「產業要韌性、政府別任性。」政府不要每天搞那些有的沒的。

王健全表示,川普總統有彈性但也充滿不確定性,但資本市場最怕不確定性。臺灣位在地緣政治的核心,未來會面臨很大的結構調整,應該做好準備。他說,這一波傳統產業會很辛苦,應該趕快提出「二次」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方案,未來高附加價值科技業可能移往美國,產業煉外移;有能力的國際化產業,轉往墨西哥、菲律賓;傳統產業若缺乏國際化能力,要思考升級、轉型或跨域。

王健全說,這些困境必須要解決,否則會衝擊經濟安定、就業信心。他建議,行政院應該組成跨部會因應小組,以防止部會出現本位主義;超徵的稅收可以拿出一半約2500億元,結合目前的880億才能應急,避免大規模失業。「若沒有一步到位,民衆會對政府失去信心。」

孫智麗則提到,面對美中兩強對峙,臺灣高科技產業調整供應鏈佈局、強化與美國和盟友的技術合作、強化核心競爭力與自由品牌及數位轉型強化永續發展。

黃國昌說,大國任性的時候,小國沒有必要「認命」,而是必須要有「韌性」。民衆黨願意做政府的後盾,但政府不是片面配合,雙方必須對等跟互惠。怎麼樣讓臺灣在談判過程中,爭取臺灣最高利益,在談判過程中,應該讓業者參與,結果卓榮泰院長說很多機密。

黃國昌舉蔡英文前總統曾經說過的話作爲例子,「事前、事中」讓受到衝擊產業的勞工有表達意見的機會非常重要,難道要他們擦擦眼淚吞下去嗎?

黃國昌批評,行政院所提供的報告根本不是「衝擊影響評估」,今天交的是「空白卷」,民進黨背棄過去的主張,工作根本沒做好。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國有多少勞工受到衝擊,結果卓榮泰說這也是機密,請問機密性在哪裡?請不要再用義和團的方式在操弄口號,監督民進黨政府所提出來的方案,就是中共同路人,如果公共政策討論已經疲乏成這樣,對臺灣不是好事。

張啓楷也說,行政院長卓榮泰的專案報告非常空洞,我們不只不能認命,還要找到方法突破。關稅海嘯一來,各行各業問題都來了,產業對於有沒有未來,如何照顧員工,非常茫然。作爲一個理性解決問題的政黨,專家學者的建議還是很多地方有機會突破,呼籲民進黨不要死腦筋,不要只剩意識形態。

黃珊珊補充,關稅衝擊讓人回想起Covid19,當世界都不確定的時候,當時的臺北市政府第一時間去了解產業的困境,提出減租、減稅方案,把市府可以用的工具都拿出來。「衝擊在哪裡,政府就應該在哪裡」政府應該協助廠商度過這段不確定的時間,接下來90天就是關鍵時刻。黃珊珊說,川普總統上任後,我國政府就應該做好準備,我們財政部門沒有派人去美國,經濟部過去都只是到美國收集資料,根本沒有溝通,那跟在臺灣用網路找答案不是一樣嗎?連談都沒有談,美國每天喊要對等關稅,賴政府卻一無所動。

國家面對重大沖擊,民衆黨要以國家利益爲優先,但行政院沒有評估、沒有內容,只有兩串蕉。黃珊珊批評,880億要補貼到哪裡去,對象到哪裡,很遺憾至今都沒有提出具體項目。大家會憂心的是,這個政府有沒有談判的能力,拿出什麼籌碼,付出什麼代價?臺灣廠商要遇到什麼樣的未來?我們沒看到政府應變能力,更嚴重的是政府連問題在哪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