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戰下,好萊塢被打懵了!

當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佈對非美國製作的進口電影徵收100%關稅時,他或許以爲這能“讓好萊塢再次偉大”。

然而這場看似針對全球電影產業的“保衛戰”,卻成了美國文化霸權自噬的導火索——當《復仇者聯盟5》的英國劇組被迫停工,當迪士尼宣佈暫停3部漫威電影立項,這場關稅博弈的終局已清晰可見: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非但未能拯救好萊塢,反而加速了美國電影產業的全球性潰敗。

海外取景地:從“避稅天堂”到“成本黑洞”

好萊塢的全球化基因,早已深植於每一幀膠片中,漫威電影在倫敦松林製片廠搭建紐約街景,諾蘭的《奧德賽》在希臘愛琴海取景,維倫紐瓦的《沙丘:救世主》計劃在匈牙利沙漠開機——這些跨國拍攝本是好萊塢控制成本、提升效率的常規操作。

但在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下,每部海外製作返銷美國時需額外支付100%關稅,相當於將1億美元預算的電影硬生生擡至2億美元。

這種成本壓力直接導致項目大規模停擺。迪士尼緊急叫停《蜘蛛俠:嶄新之日》的倫敦拍攝計劃,華納兄弟則將《湄公河行動2》全盤轉移至越南胡志明市——後者不僅提供45%增值稅減免,還承諾補貼場地租金。

就連正在英國拍攝的《復仇者聯盟5》也不得不調整預算,將特效製作外包至印度以對衝關稅衝擊。好萊塢製片人亞倫·萊德直言:“在相同預算下,海外拍攝能獲得更長的週期和更好的成片效果,但現在這些優勢都被關稅吞噬了。”

出口份額:從“文化霸權”到“市場崩盤”

關稅政策最致命的打擊,在於動搖了好萊塢的全球票房根基,2024年美國電影海外票房佔比達73%,其中中國市場貢獻58億美元、歐盟41億美元、東南亞19億美元。

但中國宣佈“適度減少美國電影進口”後,2024年好萊塢在華票房暴跌至5.85億美元,僅佔中國總票房的3.5%。更諷刺的是,中國動畫電影《哪吒2》北美票房突破2090萬美元,反向輸出勢頭初現。

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折射出美國文化影響力的結構性衰退。法國市場的好萊塢份額從44.2%降至31.9%,印度市場僅剩7%。

就連傳統票倉英國也出現鬆動:2025年一季度,英國影院放映的好萊塢大片數量同比下降18%,本土電影《倫敦陷落3》票房反超同期漫威作品。

迪士尼CEO鮑勃·艾格在內部會議上哀嘆:“當《流浪地球》的票房超過《星球大戰》,我們就該意識到時代變了。”

產業鏈斷裂:從“全球協作”到“孤島求生”

好萊塢的危機不止於票房,關稅政策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撕裂深耕數十年的全球產業鏈。新西蘭維塔工作室曾爲《阿凡達》系列打造頂級特效,如今因失去好萊塢訂單,轉而與騰訊影業合作開發《三體》真人劇集。

加拿大魁北克省通過僱傭法語區演員,將《蜘蛛俠:終極平行宇宙》認證爲“北美合拍片”以規避關稅。這種“政策套利”讓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淪爲笑柄。

美國本土同樣未能倖免。洛杉磯攝影棚使用率從疫情前的90%暴跌至63%,外景拍攝天數創六年新低,加州電影稅收抵免計劃雖提升至7.5億美元,但仍無法彌補成本劣勢——在匈牙利拍攝同樣場景的成本僅爲加州的60%。

就連美國導演工會的新規也成絆腳石:每日工時不得超過12小時的規定,讓《毒液:最後一舞》的拍攝週期被迫延長23天。

霸權黃昏:從“單極統治”到“多元共治”

特朗普或許忘了,好萊塢的全球影響力從來不是靠關稅壘砌的。當《頭腦特工隊2》62%的票房依賴海外市場,當奈飛將10億美元投入墨西哥影視製作,這種“去中心化”趨勢已不可逆轉。

關稅政策反而加速了全球影視權力的重新分配:韓國成爲“奈飛代工廠”,越南崛起爲低成本拍攝勝地,中國則通過《流浪地球》《長安三萬裡》建立起自主的科幻與動畫工業體系。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特朗普試圖用“美國優先”守護的文化霸權,正被他的關稅大棒親手埋葬。當沙特與中石化簽署300億美元人民幣結算協議,當金磚國家本幣結算覆蓋率達45%,美元霸權尚且搖搖欲墜,何況好萊塢這座建立在全球化基石上的空中樓閣。

此刻的加州,山火肆虐後的攝影棚廢墟尚未清理,而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機械臂正晝夜不息地生產Model Y——這或許是對特朗普關稅政策最辛辣的諷刺!

他親手揮舞的大棒,砸碎的不僅是好萊塢的攝影機,更是美國世紀最後的餘暉,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