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筆記/找對溝通頻率 把情緒變訊息
我長期與各行業的人們互動。有許多客戶是來自臺灣頂尖科技大廠的工程師、高階主管。他們智商超羣,邏輯思維縝密,卻常在人際溝通中感到困惑或受傷。這讓我不禁反思一個核心觀點:「你對Key了嗎?」
溝通從來不只是語言或資訊的交換。它更像是頻率調校。就像樂團演奏,如果每個樂器音高不一致,再美妙的樂譜也會變成噪音。人與人間的對話也是如此,若不對頻,說再多「道理」也只是各說各話甚至衝突。而要做到「對Key」,第一步就是抽離情緒。
一、區分「事實」與「詮釋」:我們在溝通時,之所以容易被一句話激怒,源於大腦自動化反應。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當我們接收到資訊,大腦立即根據過去經驗和認知框架進行「詮釋」,而非單純接受「事實」。舉例來說,老闆一句:「這份報告還不夠。」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但我們的「詮釋」可能是:「老闆在責備我能力不足」、「他對我有意見」。這些詮釋,就是情緒的來源。
正如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爲治療法(REBT)所提,讓我們感到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非理性信念。我們將主觀的「感覺」當作了客觀的「事實」。
爲避免落入這個情緒陷阱,我們可以學着將「情緒」轉化爲「訊息」。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溝通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把焦點放在「觀察」與「感受」,而非「評價」與「指責」。當你把「你爲什麼這樣說話?」替換成「我感覺你剛纔的語氣讓我很不舒服」,你就是在表達你的感受,而不是攻擊對方。當對方接收到的是「訊息」而非「指責」,他們將更願意以開放的態度來回應。
二、把「知道」轉化爲「做到」,習慣養成的心理學:當我問同事或客戶:「你是不是很容易緊張?」他們會回答:「對,我就是這樣的人。」但當我問他們:「那你爲此做過什麼努力嗎?」很多人都沉默了。這顯示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我們「知道」自己有問題,但缺乏將「知道」轉化爲「做到」的行動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指出:「我們的行爲深受習慣影響,而習慣是重複的結果。」光憑意志力是很難改變行爲的,真正的改變來自於刻意練習,將新的行爲模式建立爲習慣。
我常建議大家,先對着鏡子練習一百遍,觀察自己的語氣和表情;接着,把每次與家人、朋友的對話都當成實戰演練;最後,再將這些技巧運用到工作場景中。這不是一場華麗的表演,而是將溝通技巧內化爲「肌肉記憶」的過程。
三、修正自己,不是浪漫,而是一種科學:太多可以說清楚的事情,最終被情緒摧毀。但光是「知道」還不夠。你必須誠實地問自己:「我是習慣找藉口原諒自己,還是願意找出問題並修正?」改變,不是等你有空或心情好的時候纔開始,而是隨時隨地。
我也不是天生冷靜的人,我只是後來學會了三個重點。首先是覺察:不讓情緒牽着走,而是先暫停下來,觀察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情緒。其次爲辨認:學會區分「感覺」與「事實」。接下來是行動:透過刻意練習,慢慢調整自己的態度與行爲。
這個過程沒有掌聲,也沒有奇蹟,有的只是不斷的自我對話與反思。當你真正做到「對Key」,將情緒轉化爲訊息,透過刻意練習,並勇於修正,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焦慮的人際關係,其實都能變得簡單而清晰,你將能掌握溝通的主導權,而非被情緒所控制。(作者是臺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