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強制披露”到“主動溝通”,上市公司投關管理嬗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

在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IRM)正從合規導向向價值共創深刻轉型。

5月1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中國上市公司協會(下稱“中上協”)獲悉,爲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提振投資者信心,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中上協連續兩年開展投資者關係管理最佳實踐活動。

總體來看,2024年,上市公司在投資者關係制度建設、數字化溝通、自願披露等關鍵指標上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一個以“制度築基、數字賦能、價值共享”爲特徵的新生態正在形成。

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在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正從“要披露”向“願披露”轉變,自願性信披意願不斷增強。“部分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佔比提升至近三分之一。”中上協指出。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企業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增加,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體現,亦是政策驅動下的監管升級、投資者保護的制度需求和國際接軌的必然選擇,能夠迴應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訴求。

搭建專業投關人才梯隊

投資者關係管理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完善的制度體系和專業的人才隊伍。

據中上協統計,本年度披露投資者關係管理制度、投資者檔案管理制度及投資者接待和推廣制度的公司佔比分別提升14.67%、20.97%和21.22%。

這一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認識到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以投關工作制度爲基礎構建起完善的管理體系。

制度保障方面,披露爲中小投資者提供便利及平等對待方面的公司佔比上升較爲顯著(26.58%)。

值得一提的是,投關制度要求披露的內容中涉及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ESG)、股東權利行使、投資者訴求處理、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方面相較於上一年度已有顯著上升,體現出上市公司對投資者保護的重視程度增強。

上市公司亦重視打造專業投關人才梯隊。

中上協指出,多數公司要求投關隊伍構成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結構,熟悉公司治理、財務會計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證券市場的運作機制。上市公司構建多元化培養體系,通過內外部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訓、專題學習、內部研討、外部交流等方式提升團隊對宏觀經濟形勢、監管政策法規、最新優秀實踐做法的認知,精進專業技能,從日常諮詢接待到重大決策溝通,從市場動態解讀到投資風險提示,全方位、多層次地爲投資者保駕護航。

業績說明會“含金量”提升

業績說明會作爲投資者關係管理與企業價值傳遞的核心紐帶,其“含金量”也不斷提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重視業績發佈全過程,從滿足合規轉變爲價值傳遞、坦誠交流。以2024年年報業績說明會爲例,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出席率高達98.5%,較去年穩步增長;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出席率突破八成。

中上協指出,上市公司管理層主動打破溝通壁壘,將業績說明會打造爲與中小投資者“零距離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業績說明會上,管理層不僅詳細解讀公司的業績情況,還就投資者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此外,上市公司持續深化投資者關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通過多維度數據整合與智能化分析手段,構建全面立體的投資者服務體系。

一方面,依託定期更新的股東名冊,結合自主搭建的投資者信息數據庫,系統性歸集投資者的持股規模、交易習慣、關注焦點等核心數據;另一方面,引入AI智能分析技術,深度挖掘數據背後的行爲特徵與投資偏好,精準繪製投資者畫像,科學劃分投資者羣體。

基於這些分析結果,上市公司爲不同類型投資者量身定製差異化服務策略,提供分衆化管理方案,有效提升投資者溝通的精準度與實效性,推動投資者關係管理從“廣覆蓋”向“深服務”轉型升級。

上市公司還積極構建以微信公衆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爲核心的新媒體傳播矩陣。通過創新內容策劃與傳播策略,上市公司運用圖文解讀、視頻直播、互動H5等多元形式,打造立體化、場景化的信息傳播體系。數據顯示,新媒體渠道使用率超70%,充分說明新媒體在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企業主動邀請股東“走進上市公司”,通過開設雲展廳、產品品鑑日等方式豐富與投資者的面對面交流,邀請分析師、行研專家等外聘專業人員出席,提升雙向交流的深度和專業性。部分上市公司也在探索通過境外路演、推介等活動提升國際評級、增強公司全球化投資價值。

自願披露意願增強

在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正從“要披露”向“願披露”轉變,自願性信披意願不斷增強。“部分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佔比提升至近三分之一。”中上協指出。

在受訪專家看來,企業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增加,有助於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效率,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

不過,儘管自願性披露益處顯著,但需警惕“過度披露”或“選擇性披露”引發的誤導風險。

田利輝對記者表示,企業需在合規性、前瞻性與風險揭示取得平衡,監管部門亦需完善標準,推動自願性披露從“量增”走向“質優”,最終服務於資本市場“定價功能提升”與“實體價值迴歸”的雙目標。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着力完善輿情管理體系,從優化組織架構、規範監控流程等方面入手,構建科學高效的輿情管理機制。

衆多公司將輿情管理提升爲“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形成董事長牽頭或由黨委領導、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通過明確輿情分級標準、制定應對預案、規範監測要求和處置流程,全方位築牢輿情防控屏障。

部分公司通過深化媒體合作、搭建輿情監測數據庫,並藉助智能化手段實現輿情實時監控,積極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增進投資者對企業的理解與認同。

還有公司通過組織媒體採訪、開展投資者交流活動等方式,主動引導輿論導向,持續塑造企業良好形象。

“一家由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過去我們部門鮮少與外部媒體打交道。然而,自去年起,按照相關要求,部門開始加大與媒體的互動頻率,積極向外界介紹公司業務情況。”一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IR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在受訪專家看來,通過與媒體和投資者的積極互動,公司能夠更好地傳遞公司的價值觀和發展戰略,增強市場對公司的認可度和美譽度。

系統性構建市值管理體系

市值管理也是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保護投資者權益的重要手段。中上協表示,上市公司正系統性構建市值管理體系,通過組建高效協同的市值管理小組,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

譬如,管理層牽頭定期召開市值管理會議,實時跟蹤資本市場動態,精準把握市值走勢。部分企業將市值管理納入績效考覈體系,強化高管合規意識,持續提升履職能力,確保市值管理舉措有效落地。

在實踐層面,多家公司開展市值管理研究與診斷,從公司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包含股價綜合增長率、動態市盈率、流動性、股東結構等在內的指標體系,動態監測、即時調控。

通過以上管理手段,部分企業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長期穩定型投資者佔比提高,已在市值規模提升、市值穩定性增強方面取得成效。

此外,現金分紅、特別分紅、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併購重組等工具正在成爲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5月13日下午召開的中上協投資者關係管理專業委員會(簡稱“投關委”)工作會議上,中上協黨委書記魏峰表示,投資者關係管理是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做好投資者關係管理,是上市公司在新時代背景下擁抱挑戰、求新求變、應對外部經濟不確定性的必然選擇。全球市場面臨不穩定因素加劇,投資者關係管理作爲增進投資者理解、賦能價值發現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愈發凸顯。

中上協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發揮好橋樑紐帶作用,充分發揮投關委的專業優勢、委員優勢和平臺優勢,以高質量發展爲引領,持續推動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深度溝通、良性互動,攜手市場各方力量,共同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和市場活力不斷提升,爲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